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活动 > 正文

巴军伤亡4倍于印军?印巴冲突战果有多少水分

巴基斯坦和印度围绕克什米尔地区归属问题展开的冲突,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冲突之一。两国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控制权不仅爆发过战争,还在数十年间长期保持着军事对峙和局部交火的状态。不过,在2017年之前的冲突中,双方在停火线附近呈现“你来我往”的态势,尽管每年都各自有数十人规模的伤亡,但印巴两军的损失差距不大,都保持了既不“吃亏”也没“占便宜”的对比平衡。然而,近期印度媒体对于2017年印巴军队在冲突中的伤亡对比悬殊的报道,引发了笔者的注意。

据印度印度Zee新闻网站报道称,来自印度情报部门的消息人士表示,在2017年全年,印度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实际控制线附近的战术行动和报复性跨境交火行动中打死138名巴基斯坦军队官兵,另有155名巴军官兵在冲突中负伤。而在同一时期印度军队在上述行动中仅阵亡了28名军人,另有约70名印军官兵负伤。同时,在冲突的频率方面,相较于2016年双方发生的221起冲突,在2017年,印巴双方仅在克什米尔地区就发生了860起边境冲突。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巴基斯坦军队不仅屡屡向印军发起“挑衅”,还付出了4倍于印军的伤亡(如果只计算阵亡数字的话则是印军的五倍之多)。那么,印度这番对其“战果”的夸耀是否属实?如果属实,造成2017年印巴边境冲突的损失对比失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鉴于印度军方和媒体在公开报道中素来“报喜不报忧”的习惯,笔者首先浏览了印度媒体和巴基斯坦军方的报道,以检验印军自报战果的真实性。果然,稍加查证,就挤出了印军自报战果的“水分”。根据《印度时报》和《经济时报》等印媒的报道,印度军方在别的场合公布的阵亡数字就变成了43-46人。排除因数据发布时间差异而造成的微小区别,这一数字也与印媒公布的阵亡28人的数字有一些差距。同时,如果我们根据“自情自报”原则来采信伤亡数字,那么巴军的阵亡数应该也使用巴军方的公开数据。根据巴军方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的冲突中,巴军仅有41人阵亡。如果我们采信这一数据,则看来印巴两军在冲突中仍处于平衡的态势。不过,鉴于此前Zee新闻和《印度斯坦时报》等媒体均发现过巴军通过不承认伤亡来降低己方伤亡数字的明确证据,因此为尽量还原事实,笔者决定转而使用“战果互证”的方法。

所谓“战果互证”,即是采信交战双方对于对方伤亡数字的计算和估计。尽管由于印巴冲突的双方均难以完全控制战场,因此对对方的伤亡估计会有不可避免的误差。但这种估计反映了交战双方对于己方战果和战斗力的认知,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性。根据巴基斯坦媒体发布的消息,巴方认为在2017年的冲突中,印军阵亡人数为73-79人。而前文已提及,印度媒体公布的巴军阵亡数字为138人。从双方发布的数字可以看出,在对同一范畴的战事的分析中,巴军对于己方战果的估计仍低于印军的估计。尽管73至79人的阵亡数已经比印军自己公布的数据(28人)要大得多,但仍显示出巴军损失要大于印军。这种战果失衡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搜集了一些关于2016年7月以来印巴冲突中双方兵力与战法的资料,为大家择要分析。

\

克什米尔地区示意图

根据印度和西方媒体发布的消息,自2016年7月以来,印巴两军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冲突频率和烈度显著上升。而这一时间点也是印巴双方的冲突伤亡数字发生失衡的转折点。从事实上看,双方冲突规模的扩大直接导致巴军的损失快速增大。而引发双方冲突的导火索,是2016年7月印度军警打死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一支重要反印武装的指挥官伯汉·瓦尼。印度军警打击克什米尔境内反印武装的行动,引发了克什米尔境内的大规模骚乱和暴力冲突,也使得对此持默许和支持态度的巴基斯坦军队卷入冲突。自2016年7月至9月,印巴两军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的冲突规模不断扩大。在2016年9月18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个印军基地遭袭,导致17名印度士兵死亡、30人受伤。印军随即动员包括特种部队和空降部队在内的精锐部队,对实际控制线巴方一侧的阵地和哨所展开大规模报复活动,造成巴军数十人伤亡。由于受到国际社会的调停和干预,这一冲突没有继续恶化,但自此以后,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小规模交火和袭击行动一直持续不断。

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2016年9月的冲突看似出于偶尔,实则源于印度政府增大对巴基斯坦的军事压力的刻意之举。自莫迪就任印度总理以来,印度政府和军方谋求打破印巴于2003年达成的停火协议的僵局,进而试图“以压促变”,实现克什米尔问题彻底解决的倾向愈发强烈。正是基于这种动机,印度军方和内政部管辖的安全部队频频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巴军和巴政府支持的各种武装发动挑衅和打击,并且在2016年9月的大规模冲突后,宣布将在2018年12月前“完全封闭”印巴两国边界,企图通过加强在边境地区的实际控制能力,来增大印度在谈判中的话语权。相比于印度的强硬态度,巴基斯坦的表态则相对“软弱”。巴陆军参谋长巴杰瓦在2017年10月表示,巴基斯坦边境依然面临着诸多变动因素,因此,希望同印度“建立正常良好的双边关系”。考虑到巴基斯坦的国力和军力远较印度为弱,目前又面临着来自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严重安全威胁,自然可以理解其在与印度对抗的问题上持消极和保守退让的态度。

\

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交火历史图片

除政策和战略指导外,两国在边境地区军力差距的扩大,对于巴基斯坦在冲突中的“吃亏”也有一定影响。在2016年之前,印巴双方在克什米尔停火线附近部署的力量,均系由两国内政部管辖的边防部队。印度方面是由印内政部管辖的“边境安全部队”(BSF),巴基斯坦方面则是巴内政部管辖的“巴基斯坦别动队”(Ranger)和“边防部队”(Frontier Corps)。此前,两国的边防力量数量和装备差距不大,因此在冲突中的表现也不相上下。然而自2016年以来,印度开始强化其边防力量的作战能力。据《印度时报》和《印度快报》等媒体报道称,印度政府斥巨资为其边境安全部队购置新型的枪支和车辆,并且在边境安全部队中组建了机械化和炮兵部队。这无疑强化了印度边防力量的作战能力,使之在面对巴边防部队时具有更大优势。此外,在近期的冲突中,印度陆军的特种部队、伞兵部队和第10步兵师等机动部队也加入了对巴军的袭击和报复行动中。上述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其战斗力和快速反应能力远胜于对面的巴军。相比之下,助力巴基斯坦边防力量实施袭击行动的多为受巴政府支持的当地非正规武装。这些武装虽然战斗热情较高,但其战斗力远不如印度正规军和边防部队。这也造成了巴军在冲突中伤亡较大而作战效率低下的局面。

印巴两军在冲突中的战法差异,也拉开了双方伤亡数字的差距。巴军惯于主动向印军发动针对单兵和单个哨所阵地的狙杀、炮击等袭击行动(可能与巴方的非正规武装较多有关)。而印军则往往在受到袭击以后,以小规模的精锐机动分队对巴军展开计划周密的报复行动。但囿于实力不足和防止事态升级,巴军较少发动进一步的“反杀”行动。虽然印军在战术上的主动性较差,但其报复行动造成的伤亡要比巴军的小规模袭击的战果更大。长此以往,巴军的伤亡数字自然较印军为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