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滚动 > 正文

健全药品调价机制,何劳总理“特事特办”

据报道,一款名为巯嘌呤片的药品全国缺货,这个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不可或缺的救命药,以前仅40元一瓶,如今被炒到148元还很难买到。业内人士称,该药定价低廉,药企普遍反映没有利润空间,加之上游原料供应紧张,导致药企生产积极性不高。对此问题,李克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要“将心比心”、“特事特办”。他强调,有关部门要将“落实情况专项报告”。

巯嘌呤片贯穿于白血病患儿的整个治疗过程,如果用药中断,将大大影响患儿的长期生存效果。然而,令人震惊的是,这样一种救命药怎能“说没就没了”?

有观点认为,药品招标中的最低价中标,导致了这一问题。但其实,最低价中标并不会导致廉价药短缺。按照国家要求,各地的药品招标都提到对于短缺药品进行动态监测,同时优化价格机制。也就是说,在出现原材料涨价等问题导致药品价格异动或供应短缺时,相关政府部门完全可未雨绸缪,提早化解药品短缺问题。

然而,从媒体的报道看,相关部门的工作显然是失职的。据悉,自2015年前后,巯嘌呤片缺药问题陆续在全国各地出现,医院库存紧张,一些医院被迫停掉了该药在门诊的供应,优先供应给住院的患者。而从2016年开始,许多医院直接断货,出现“药荒”。

这就是说,巯嘌呤片短缺持续的时间竟然超过两年之久。对于患者及其家庭而言,这无疑是令人煎熬的两年。眼见亲人被病魔折磨,四处问药却不得,真是莫大的人间悲剧。但是政府部门看到了吗?似乎没有看到,有的地方就算注意到,但除了将该药品纳入到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公告之外,也缺乏其他积极作为。直到总理对此事作出批示,相关部门才迅速行动起来,有的药企在政府干预下开始恢复生产。

正如总理所言,有关部门确实要“将心比心”。事实上,只要相关部门能够站到患者的立场,以敏锐的触觉,及时正视救命药短缺问题,深入调查短缺的原因所在,并提出应对之策,这场全国性的药品大短缺完全可以避免。

白血病患儿用药之痛,其实是相关政府部门之耻。相关部门需要反思在医药管理中的粗放与迟钝,对于在这场药品短缺中工作死板、不积极作为的部门和官员,理当进行严厉问责,以儆效尤。

白血病救命药的全国缺货并非偶然。近年以来,由于环保等因素,一些原料药价格飙涨,下游药企苦不堪言,一些药品供应频频告急。为此,国家相关部门发文要求加大对原料药价格的监控,并处理了一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价格的原料药企业。

对于原料药价格飙涨,除了要打击违法涨价,也要健全原料药与成本药的价格联动机制。也就是说,对于一些民众必需的保命药,在招标底价之外,成品药的价格也应随着原料药的价格而波动。通过企业提交申请,政府限期审核,及时调整成品药的价格,避免企业因无利可图而不愿生产。通过这种制度化调价机制,不需要“特事特办”,亦可保障救命药的供应无虞。

药品管理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容不得半点大意。救命药“说没就没了”,给了相关部门上了沉重一课。这种要命的事,今后绝不可再发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