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信访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信访工作,深刻领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增强信访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衍生的信访新趋势,登高望远,不断增强信访工作的前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两个方面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矛盾产生的主要根源已经由“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化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既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关键期,也是社会矛盾高发多发期。从信访视角看,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群众表达诉求的方式日趋多样,解决诉求的期待日趋强烈,涉及的领域日益扩大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而且各种矛盾突发性、关联性增强,呈现出不同时代的矛盾相互交织、不同领域的矛盾相互转化、不同群体的矛盾相互影响的明显趋势。加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断扩大,各种社会矛盾相互碰头叠加产生放大效应,信访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
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集聚的信访新特点,主动作为,不断增强信访工作的系统性。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并呈现出阶段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从近几年信访问题演变的情况看,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诉求和期盼日趋多元化、复杂化,不仅关心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问题,还关心医疗、住房、子女就学、就业等发展问题;不仅关心自己眼前的经济利益问题,还关心身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长远的事;不仅关心落实政策的事,还关心完善出台政策的事;不仅关心经济领域的事,还关心社会领域的事,更加追求公正公平的待遇,甚至期盼更高层次的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政治权益。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设计,把理念提升、机制创新、制度完善和科技应用结合起来;必须统筹推进,标本兼治,一手抓信访事项解决,一手抓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增强信访工作系统性,全面提高信访工作效能。
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引发的信访新问题,精准发力,不断增强信访工作的针对性。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引发不少新的问题,并通过不同方式首先进入信访渠道体现出来,信访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劳动保障领域,劳动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兼并重组、关停破产企业增多,裁员或隐性失业问题增多,一方面不少失业人员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不少工作岗位却找不到合适干或愿意干的人。比如环保领域,群众反映企业环境污染、采矿生态破坏以及垃圾填埋焚烧、城市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持续增多,但许多环境保护项目或治污工程却无法落地,“邻避”现象日益突出。此外,金融创新、虚拟经济、互联网+等新业态新领域也出现大量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新风险。对此,信访部门和广大信访干部必须加强分析研判和调查研究,坚持用辩证思维把握形势,用法治思维引领保障,用创新思维破解难题,聚焦问题,精准发力,不断增强信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系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信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