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一战略对产业、生态等“看得见”的地方做了明确要求,更对乡风文明等“看不见”的地方提出了新要求。未来将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等方面重点发力,建立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资金支持、产权制度等保障体系。
今年7月,河南省确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市(区)18个、示范乡镇162个。这标志着河南省各市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帷幕正式拉开。
为此,记者对基层老支书李广友的亲属、“李广友精神”的倡导者李国鹏先生进行了专访。
李广友,男,1951年6月—2006年8月,逝于胃癌,享年55岁。河南光山县晏河乡河川村人。1992年—2002年担任光山县晏河乡河川村党支部书记。
记者:我们知道,李广友老支书已逝世多年,现在为什么还要重提并弘扬“李广友精神”?
李国鹏:李广友老支书在上世纪90年代的贡献绝不是“带领群众修了一座桥;盖了三层教学楼;超前提出新农村建设”那么简单。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在于,一是强化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艰难的身体力行的实践,把一个人心涣散、乡风恶化、党建一盘散沙的村级组织变成了“优秀党支部”,二是团结、凝聚、信任群众,致力于开发民智与民力的基本建设。三是把曾经不敢想不敢干不可能的事情一个个地变成了现实,并逐步形成了他的乡村治理思想与实践的启迪价值。这些理应成为时代的政治课题,也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需要的所追求的。
在本人看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中,最重要的最核心问题是人才问题。现在的乡村人才严重匮乏,期望地方政府在引入人才机制的基础上,一方面完善顶层设计、能够让人才留下来,安心在农村发展并起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挖掘本土人才,寻找乡村能人、鼓励乡贤回乡创业,培养农村人才发展产业,打造一批有能力、肯干事、会干事的致富带头人。如果有了这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能够加入并投身到乡村振兴战略的洪流中,那么中国乡村何愁不兴盛,“美丽中国乡村”处处可见也不再是梦想。
但是,如何吸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参与并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来?这是一个巨大的难题。除了体制机制等因素吸引、调动外,靠精神、信念力量来锻造、激发也是我党一贯的做法。当下最要紧的是,为了锻造、激发千千万万的农村“战斗堡垒”领头人——村支部书记的动力,非常有必要重提并大力弘扬曾经依靠苦干强干杀出血路的成功典型人物李广友及其精神。
记者:请谈谈李广友老支书的具体事迹及社会影响?
李国鹏:1992年7月,因组织需要,李广友开始担任河川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河川村三面环水一面临山的现实、全村3000余人的出门长年依靠小木船来摆渡的窘状、因无通往外界的出路而造成长期的经济物资严重匮乏而导致系列的民生问题——村里的小伙娶不了媳妇、姑娘纷纷远嫁他乡、乡风恶化、村民们外出谋求生路无门等一系列的严酷现实,他心里无法平静。更为严重的是,村里积习已久的党建工作几乎是一盘散沙,严重处于“边缘化”,“农业税”的征收不仅让村民们总是敌意对抗,而且导致党群干群关系长期紧张,村干部说话没人听、办事没人跟。对此,上任三个月的李广友异常冷静,面对复杂的环境和形势,他非常深刻并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首先解决村里党建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削弱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还有,他改变村里3000多人严重落后面貌、修建河川大桥的第一步民生理想就无从谈起。
为此,他展示了我党一个优秀、卓越基层党支部书记的政治高度和处理复杂问题的领导艺术、方法和技巧。从围绕我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主线入手,正视问题与挑战。
首先转变自己的领导方式,提高政治站位。民办教师出身的他深知作为“领头雁”的村党支部书记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站位,而自己是党在农村的主要负责人,党性修养应该比班子其他成员高,所以多从自身找问题,这样才不会把自己等同于一个普通党员,考虑问题才会更客观公正一些。然后站位准确。他明白党组织和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摆正位置,既不能当“老好人”,啥事都不管,拿原则作交易,一团和气抹稀泥;也不能手太长,一竿子插到底,挫伤班子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共产党员宽广的胸怀。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长处和短处,遇事要多想想别人的长处,多想想合作共事的情份,胸怀坦荡,和谐包容,不斤斤计较,不苛求于人,以人格魅力赢得别人的尊重,促进班子团结。同时,他通过不断完善村党组织制度、管理条块,健全支部组织生活来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党员干部的进步带动了村民们的民主意识增强,村民们则更多的自愿参与村里重大事务的决策。这样,河川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了。不仅如此,他还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大事、难事多商量、多沟通,这既是对其他班子成员的尊重,也是加强班子团结的重要方法。
随着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强化,李广友决定第二步向全体村民的出路“总攻”。 1992年10月,他参加光山县委组织部组织的贫困村支部书记“林州学习培训班”。在林州实地学习考察期间,他深深地被林州人不向困难低头,敢于与地斗、敢与天争的“红旗渠精神”所感动,极受鼓舞。回到河川村后,他多次召开村两委会议,动员全村党员干部,号召全村群众学习“红旗渠精神”,修建困扰该村数百年的对外唯一出路——河川大桥。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自筹资金,争取外援,为了数百年河川人梦寐以求的夙愿,病危的大爷捐出棺材钱,小伙捐出彩礼钱,姑娘捐出嫁妆钱,小孩捐出压岁钱……就这样,一穷二白的河川人在短短一个月内投亲靠友自筹资金近10万元(10万元在现在也许算不了什么,而在1992年出门无路的河川村,那是天文数字)。在他的带领下,全村老少硬是杀出一条血路,用三年多的时间成功修建了河川大桥。大桥连通了河川村3000余人与外面的世界,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数百代的河川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接下来的第三步,李广友继续带领河川村两委负重前行。教书出身的他深深懂得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看着孩子们整天坐在村小学破旧的矮房教室里读书学习场景,他内心极及其痛苦与自责。经过努力,他带领班子吸引外资30多万元,建成了12个班级规模的三层教学楼。孩子们终于坐在了宽敞明亮的教室里。
面对河川村人多地少,居住稠密凌乱的现状,李广友开启了他的第四步治村举措。谋划布局“一纵两横”的河川新农村建设,他的这一理念超前国家推行的新农村建设10年。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在讲述他的事迹时,提到他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理念超前国家10年。能否再举例说明他的相关超前理念。
李国鹏:“我一直有一个大胆、不成熟的想法,河川村人多地少,土地分布零碎杂乱,现在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如果能通过政府的力量,把各个小地块集中起来,使分散的村民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发展村民们的横向与纵向联合,形成规模经营,多元化经营,走向大市场。同时,要充分利用河川的水资源搞养殖,还可考虑发展旅游啊。”病榻上的老支书曾对身边的我们这些亲人说,“当前国家形势变化很快,我们村支部必须要跟上这些变化,所以要思考下一步‘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复合型’、‘市场型’、‘民主型’的理念和意识才不会落后。这样,我们很多要做的事情才能有条不紊地继续下去……”
现在看来,他那时的“把各个小地块集中起来,使分散的村民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发展村民们的横向与纵向联合,形成规模经营”的超前理念已经实现。
记者:在您看来,“李广友精神” 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会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哪些启迪?
李国鹏:“李广友精神”的核心思想在于李广友老支书对党中央政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的基层政权重要性的透彻理解和执行、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需求的了解和熟知。通过团结、凝聚、信任群众,致力于开发民智与民力的基本建设,并逐步形成了他的乡村治理思想与实践的启迪价值。
例如,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无论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组织如何发育成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削弱。李广友老支书曾经强调,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农民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和重要责任,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为建设河川新农村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广友精神”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启迪影响,将会体现在五个方面:亟待弘扬锤炼、丰富发展的战斗堡垒“标杆”;永不褪色的农村基层党支部党建旗帜;超前的乡村治理意识与高度的政治担当;融合小农生产与大农合的理念;“三农”视野下的人才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