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明朝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务机构——厂卫

  提起明代的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很多人都会不寒而栗。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锦衣卫和东、西厂一直被描画成阴森恐怖、杀人如麻的地狱魔窟。明代的厂卫特务机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又有过哪些令人发指的恶行呢?
 
 
  “缇骑”镝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官署名称,全名叫作“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也就是皇帝的侍卫亲兵兵署。根据明代初年的军队设置,皇城的禁卫军由12个亲军卫队组成,而锦衣卫是其中之一。锦衣卫由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立。由于出身的特殊性,朱元璋尤其重视皇权的巩固,因此他设立直属皇帝的锦衣卫部队,目的就是加强皇权。
 
  明朝锦衣卫的设置源于历朝历代的亲兵侍卫,但职能又有所不同。锦衣卫的职责是“掌直驾侍卫”和“巡査缉捕”。前者很好理解,就是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仪仗工作。从事这部分工作的兵士又被称作“大汉将军”,是从军队中挑选相貌堂堂、身材魁梧且声音洪亮的男子充实其中,立于宫门充当朝廷的门面。后者是明朝锦衣卫的独特I职能,即从事皇帝亲自下令的侦查.逮捕、审问等工作,相当于皇帝的特务部队。锦衣卫判案不用经过国家司法部门的审核,可以自行处置罪犯。这也就是锦衣卫“大大有名”的原因。
 
  锦衣卫的特务职能由下辖的镇抚司完成,其中又有南. 镇抚司和北镇抚司之别。南镇抚司主要负责侦查和逮捕工作,而北镇抚司则负责审理案件和判决罪犯,而且拥有自己的监狱(称“诏狱”)。镇抚司的兵士称作“校尉”或“力士”,在执行任务时又被称作“缇骑”,一般是由军队中身强力壮、武功高强的兵士担任。他们身着代表皇帝恩赐的漂亮的“飞鱼服”,是名副其实的“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一般由皇帝最亲近的将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每当明朝皇帝有所疑虑和担心时,“缇骑”便四处出击,上到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全在他们监视和查捕的范围内。锦衣卫还有一项著名的职能——执掌廷
 
  杖。“廷杖”是明朝特有的惩罚朝臣的一种酷刑。大臣们惹怒了皇帝,就会被拉出午门执行“廷杖”。锦衣卫将大臣绑好之后便是一顿乱棍,很多大臣都枉死于这种酷刑之下。
 
  锦衣卫发展到后来,由于权限太大,便成了宫廷争斗的工具。很多奸臣勾结锦衣卫“指挥使”编织罪名,残害忠良,祸国殃民,锦衣卫也迅速堕落成为明代衰亡的一大恶疾。
 
  东厂、西厂和内行厂
 
  在明朝,与锦衣卫的设置并列的就是东厂、西厂和内行厂,其中最主要的是东厂。
 
  东厂又称东缉事厂,是明朝特有的特务机关和秘密缉査机关,由明成祖朱棣设立。由于朱棣是从自己的侄子手中夺过的皇位,名不正言不顺,因此格外在意自己权力的维护和巩固。为了镇压政治上的反对力量,扑灭谋反篡位的阴谋,他设立了直属于自己的新的特务机关——东厂。东厂的职能是探查、缉捕叛逆奸邪分子,职能上与锦衣卫并立。与锦衣卫不同的是,东厂的首领由皇帝信任的太监担任,称作“东厂掌印太监”或“厂主”、“厂督”。
 
  起初,东厂只负责“抓人”,而后交由锦衣卫处理,后来逐渐也拥有了“自行处置”的权力,有专属的监狱。又由于太监群体更为接近皇帝,也更受皇帝信任,东厂的地位逐渐提升,后来居上,与锦衣卫的关系从平级变为上下级关系(东厂的权力更大)。东厂内部也分各种职能机构,一般是从锦衣卫中选派精干分子担任,在具体的行动中也比锦衣卫设置更为严密,有合理的分工和严格的制度。例如,每个月的第一天要集中布置工作,每个人有固定的负责区域等。
 
  西厂又称西缉事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职能与东厂相同。明宪宗成化年间,一个叫李子龙的妖道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朝中很多人成了他的拥趸,甚至传出李子龙意图弑君谋反的消息。虽然李子龙的势力不久就被锦衣卫斩草除根,但心惊胆战的明宪宗还是不放心,于是派太监汪直出城查探臣子们和百姓的动向。汪直抓住这次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故意把事情搞成很严重的样子,向明宪宗报告。于是明宪宗决定成立一个新的特务机关——西厂,加强对情报的刺探,并任命汪直为首领。西厂成立后,势力极度膨胀,一度统辖了锦衣卫和东厂。但由于滥杀无辜,作恶太多,在满朝大臣的一致反对下,西厂于明武宗年间被撤销。
 
  内行厂,又称内厂,是明代“厂卫”制度中寿命最短的机构。明武宗年间,大太监刘瑾因与东厂、西厂首领有矛盾,于是奏请皇帝新设一个特务机关——内行厂,由他自己管辖。内行厂的权力更大,不仅具有此前特务机关的所有职能,而且还将锦衣卫、东厂、西厂列人监视和捕杀的范围,权限更广,用刑更酷。内行厂仅仅存在了五年,便随着刘瑾的倒台,与西厂一同被撤销。但仅仅在这五年内,它就残害了无数忠良。
 
  缇骑四出血四溅
 
  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四者构成了臭名昭著的明代“厂卫”特务制度,史上又称“缇骑四出”。由于明代“厂卫”制度的空前残酷,滥杀无辜,因此可谓“缇骑四出血四溅”——“缇骑”一旦行动,必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一天下后,为了清除对皇权的威胁,永保朱姓江山,开始了对开国功臣的“大清洗”。他派出大批的特务,深人王宫相府、百姓人家收集情报,稍有异常便严令抓捕,大加杀戮。仅胡惟庸、蓝玉的案件,便动用锦衣卫屠杀了4.5万余人。特务们甚至被秘密地安插在朝臣的家里,连臣子每天的言行笑骂都一清二楚。有一次,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几个朋友吃饭。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询问宋濂昨天请了哪些朋友、喝酒了没有、吃了什么菜,宋濂都如实回答。朱元璋满意地说:“看来你没欺骗我。”宋濂这才反应过来,朱元璋早已安插了特务在府上监视他,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由此可见当时特务猖獗的程度。“厂卫”特务遍布,人人都生活在“白色恐怖”之中。
 
  上到王公贵胄,下到百姓黎民,大到谋反叛逆,小到窃窃私语,这些全都在明代“厂卫”特务们的监视范围内。不论是谁,稍有不慎,都可能招来“缇骑”的逮捕。而一旦被抓,就会被带到如同地狱魔窟一般的“厂卫”监狱,遭受一番严刑拷打。一些人因此屈打成招,被无辜地杀害;有些人就算是熬了过来,被释放时也已是终身残疾甚至不成人形,而更多的人,是在这座地狱中被各种酷刑活活地折磨致死。
 
  “厂卫”特务们为了审“犯人”发明了各种“前所未有”的残酷刑罚。在审问“犯人”时,特务们惯常'“打着j问”,一边对“犯人”施以杖刑,一边问讯。而对于嘴硬的“犯人”,又有“好生打着问”和“好生着实打着问”之别,直到把“犯人”打得皮开肉绽。除了“杖刑”以及“夹棍”、“指钉”、“脑箍”等“常规”刑罚外,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特别”酷刑。
 
  “抽肠”:高处横一木杆,上搭绳索,绳索一端绑铁钩,另一端坠上重物。而后将“犯人”的肛门割开,用铁钩钩住“犯人”的大肠头,再将另一端的重物放下,借力将“犯人”的肠子整根抽出,致人死亡。
 
  “刷洗”:把“犯人”脱光衣服绑在铁床上,用滚水向他身上浇,之后拿铁刷子在“犯人”身上反复刷,直至刷开皮肉,露出白骨。“犯人”不等刑毕便早已死去。
 
  “剥皮实草”:把“犯人”的皮剥下来,填上草,挂在城门示众。明朝前期的剥皮是将“犯人”斩首后剥皮,到了明朝后期就巳经有了活剥人皮的刑罚,更有甚者是向“犯人”身上浇熔化的沥青,等沥青凝固后敲击,人皮便同沥青一起被剥下。
 
  类似的酷刑举不胜举。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使用酷刑最有名的朝代,而这些酷刑的执行者,就是这些“厂卫”特务们。
 
  忠良枉死 “厂卫”亡国
 
  “厂卫”制度控制下的大明王朝,无数朝臣枉死,其中很多是忠臣良将、朝廷栋梁。而他们的被害,更是严重地消耗了明王朝的元气。
 
  方孝孺是明初著名学者、文学家、思想家,官至文学博士,曾做过建文帝的老师。他为人忠正,人品和学识名扬天下。明成祖朱棣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史称“靖难之役”)后,方孝孺誓死不为朱棣草拟继位诏书,并当面斥责其篡位行径。朱棣恼羞成怒,命令残忍的锦衣卫力士将方孝孺嘴角割开,撕裂到耳根,然后拖到闹市凌迟处死。此后,朱棣还命令东厂和锦衣卫分头搜捕方孝孺的家眷和亲戚,连带方孝孺的学生,一共873人一并处决,创造了亘古未有的“诛十族”的灭门惨案。
 
  明世宗嘉靖年间,“厂卫”特务们又制造了“左顺门血案”„明武宗朱厚照死后,由于没有子嗣,于是选择了兴献王朱祐抚的长子朱厚熄继承皇位,史称明世宗。明世宗继位后,一直想给自己的生父尊封一个皇帝的称号,但遭到满朝文官的反对。明世宗一意孤行,结果导致反对派群臣集体进谏。包括九卿23人、翰林20人、给事中21人、御史30人等220余名朝廷要臣集体跪倒在宫中左顺门外苦谏。明世宗命令锦衣卫逮捕了为首的几名大臣,导致局面更加混乱。明世宗盛怒之下,下令逮捕了几乎所有进谏的官员,并对其中的180余人处以“廷杖”。一时间,午门之外上百人受刑,鲜血四溅,惨不忍睹。最后,竟有17名朝廷官员被锦衣卫活活打死,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血腥的记录。
 
  明朝末年,朝政混乱,奸臣当道,“厂卫”特务更是大行其道,迫害朝廷仅有的“几根栋梁”。天启年间,明熹宗是个天生“木匠奇才”,整日不理朝政,专心于做木匠活儿。魏忠贤借此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顾命大臣杨链和左佥都御史左光斗等直臣联名上疏弹劾魏忠贤。事情被I魏忠贤得知,他利用“厂卫”的势力,编造杨旌等人的罪名,并令锦衣卫将他们逮捕投人大狱。杨旌在狱中被打得皮开肉绽,提审时根本无法坐立,只得躺在地上受审,最终被害死在狱中。杨旌死时,尸体被土袋垒压,耳朵里被楔入铁钉,'场面十分恐怖。左光斗同样被打得体无完肤,面部被折磨得焦烂,无法辨认,左膝以下筋骨完全脱离,最终惨死狱中。
 
  不只朝廷官员如此,平民百姓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恐怖的阴影下,据《明史·刑法志》记载,同样是在明熹宗年间,一次夜里,有四个百姓在自己家的小屋里喝酒,其中一个人喝得有些多,张口骂了魏忠贤几句。话还没说完,“厂卫”特务就踹门而人,将四人逮捕人狱,并当着另三个人的面,将谩骂者凌迟处死(一说活剥了皮),其余三个人吓得几乎发了疯。
 
  就这样,残酷的“厂卫”制度一直伴随大明王朝,直至它灭亡。“厂卫”制度的设立意图在于加强皇权,但它一方面残害了无数的忠良,毁坏了朝廷的根基,另一方面助长了宦官、佞臣的气焰和权势,放大了朝廷的腐败和黑暗。明朝的气数在“厂卫”制度引起的激烈矛盾和内耗中逐渐被消磨殆尽,最终无力地瘫倒在清军的铁蹄之下。无怪乎后人说:大明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