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靖难"能赢,朱棣两个儿子功劳大

"靖难"能赢,朱棣两个儿子功劳大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反叛建文帝时,已经是40来岁的年纪了,要说这个岁数守守江山、视察视察还差不多,但要攫取大明帝国最高权力,需要的是无数次的冲锋陷阵和疆场拼杀,而人到中年绝非是厮杀战场最佳之际。因此,为了夺取帝位朱棣十分需要得力的帮手,最值得信任的帮手当然就是自己的儿子们了。

特别是朱高炽和朱高煦,为朱棣靖难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棣有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是徐皇后所出,其中朱棣更喜欢跟自己脾气类似又谙熟武艺的朱高煦。

反而,能文不能武的长子朱高炽反而成了朱棣眼中不好“派活”的尴尬人物,因其太过肥胖,腿还有些瘸。思虑再三,最终朱棣决定留下朱高炽,在军师姚广孝和燕王妃徐氏的辅佐下守护老巢北京,自己则带了朱高煦和大将张玉、朱能能出征。

朱棣的这番布局冒着很大的风险,“将士精锐者皆从征,(北平)城中所余老弱不及什一”,这是说,朱棣把精兵良将都带去前线阵地了,导致北平城里只剩下极少数的老弱病残,而当时建文朝廷发兵数十万围困北平城。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朱高炽勇敢地承担起守卫北平的重任。他一方面“旦暮督治守备及御敌之具,抚绥城中兵民”,以至于在大敌当前的情势下,“人人欢悦”;另一方面又不耻下问,经常向懂得军旅知识的老兵和拥有才识的文官们学习,推诚相待,使得大家都能尽心尽力。此时的朱高炽做事格外谨慎,凡是自己想要做的事必定先禀告母亲燕王妃徐氏。每天四更起床,二更休息,底下的人劝他多多注意身体,不要过于操劳,他回答道:“我的父亲正带领将士们在外亡命拼搏,而我做儿子的却在这个时候悠闲享乐?况且北平是我们的大本营,敌人肯定会有所图谋的,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做好些准备?”

果不出所料,没多久,建文朝廷第二次北伐主帅李景隆在听到朱高炽的父亲远征辽东的消息后,决计率领50万大军乘虚进军,围困北平。而当时北平城里虽说军事守备工作已经完成,但城里能打仗的将士都被朱棣带走了,剩下的老弱妇幼加在一起还不到1万人。而李景隆在探得朱棣外出作战的消息后,加紧了进攻,打算在燕军回归前拿下北平城。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朱高炽毫不畏惧,发动城里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激励大家奋力抗敌。当时连北平城里的妇女儿童也给组织起来,登临城头投掷瓦砾和砖块,击退了李景隆军队的数次进攻。与此同时,朱高炽又挑选了一些勇士,趁着黑夜出城去偷袭敌人。

旷日持久的攻城战不能取胜,夜里又要受到北平城里出来的勇士们的偷袭,李景隆手下将士可遭罪了,他们得不到休息,疲于奔命,士气由此一蹶不振。就在这时,在辽东已经攻下大宁等要隘的朱棣接到了北平攻守战的消息,马上指挥燕军向着北平迅猛推进,直逼李景隆大本营。而此时朱高炽也及时组织军士发起攻击,这下城下的李景隆军队顿时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击,大败而退。

在这次战役中,朱高炽指挥得当,不仅成功守住了北平,还为朱棣远征的胜利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以看出,他是个相当有组织才能的领导者。“靖难”四年,朱高炽能把北平这个大后方守的稳如磐石,绝不是朱棣眼中的“中看不中用”之辈。

再说一路随朱棣南下征战的二儿子朱高煦,此人十分骁勇善战,为了朱棣的“靖难”事业鞍前马后,冲锋陷阵,作为左膀右臂,陪着父亲走过了“靖难之役”全程。

有四场很关键的战役,靖难军能够反败为胜,都是靠着朱高煦来扭转战局的。他的军事能力确实太强,靠着勇气和谋略,总能在最危险的时候,横空出击,闪电偷袭,力挽狂澜。

1、白沟河之战。燕军被打的“马创矢竭,剑折不可击”,朱棣险些成为建文朝廷的大将瞿能的俘虏。这时,朱高煦带领数千铁骑及时赶到,“直前决战,斩(瞿)能父子于阵”,见此情况,朝廷军撒丫子而逃,朱棣方才化险为夷。

2、东昌之战。这场战役中,靖难名将张玉战死,朱能断了两根手指,朱棣单枪匹马逃窜,几近被捉的时候,朱高煦又来了。“成祖只身走,适高煦引师至,击退南军”,朱高煦再次把朱棣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

3、灵璧之战。这是一场持久战,双方一直纠缠难以分胜负,但处在客场、人力物力不足的朱棣是耗不起的。这时也是朱高煦带领骑兵,一举击溃了朝廷军队,这可把朱棣高兴坏了,很欣慰地对儿子说:“吾力疲矣,儿当鼓勇再战。”,朱高煦也不负所望,“高煦麾蕃骑力战,南军遂却”。

4、浦子口之战。浦子口是南京江北门户。因长期奔走,燕军战斗力减弱,朱棣也有些灰心丧气,于是想接受建文帝的议和请求——“且议和北还”,在这个关键时刻朱高煦又来了,带着新训练的军队,将朝廷军打退,使得朱棣能够顺利渡过长江,入主南京。

从这四场战役,可以看出,朱高煦确实厉害,可能朱棣也觉得“靖难”能取胜,二儿子的功劳实大,大到要许之以太子之位——“勉之,世子多疾!”

朱棣运气不错,有这么两个儿子帮他打江山,一个能守家,一个能创业,不然“靖难之役”或会胎死腹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