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当一个人功高震主时,意味着危险将不期而遇。可以说,自古以来,无论哪个朝代,但凡有功高震主者,鲜少有人善终,能够全身而退者,更是凤毛麟角。

那么,想做到功成身退真的就这么难吗?各朝建功立业者,之所以遭受如此下场,究竟是居功自傲导致祸患还是统治者的兔死狗烹呢?早在数千年前,中国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曾说过这样的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告诫人们:“要懂得福祸双至的道理,无论做任何事,总要有个分寸。认清自己的位置,学会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场合掌握不同的尺度,强调随机应变能力,以免出现乐极生悲的情况。”

然而,对于大多数功臣名将来说,他们显然忽略了老子的这番话。我们常说以史为鉴,但当真正处于历史之中,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经历了那么多朝代的覆灭与兴起,按理说,后来者应该会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但是,为何还是阻挡不住朝代的更迭。

在笔者看来,这是不同时代背景所导致的后果,许多王朝第一代兴起,往往在后面几代走向衰落。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个难就是难在后辈对于历史教训的轻视,他们没有祖辈传奇的经历,自然感觉不到偌大的王朝会隐藏着什么危机。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历史上为朝代建功立业者多为下场凄惨,尤其是新生朝代,皇帝对于这种功臣势力最为忌惮,生怕还没坐热乎的江山,被别人夺去。诸多事例在前,仍然有人前仆后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侥幸心理”。

对于功臣名将来说,地位的提升、权力的诱惑、功劳的自恃、他人的献媚都一定程度是迷失了本心。尤其是许多开国功臣,多为底层打拼而起,靠着以命搏命才混到如今地位,如果,想要让他们放弃所得,则很容易激发他们的谋反二心。

对于皇室来说,功臣名将的势力影响不到朝廷的统治,自然会睁只眼闭只眼。但是,一旦统治者感受到了威胁,便会对一些功臣名将进行限制打压,比如:利用免官调任等手段,分布削弱对方。如果是行事作风凌厉的皇帝,则可能采取血腥镇压,算是当权者维护权威的一种方式。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另外一种现象,开国功臣多凄惨,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当朝皇帝为了后代子嗣肃清隐患势力,保证王朝长久稳定。

隋朝便有两位将军韩擒虎与贺若弼,曾经因争论战功闹到了皇帝面前,双方傲人一等,谁也不服谁。虽然,最后两人各有赏赐,但是,也因为这次纷争,使得皇帝对贺若弼产生了戒备。一直到最后,贺若弼都没能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最后,落得个凄惨下场。

杨坚夺取北周江山以后,建立了隋朝,在经过励精图治、推动发展后,国力迅速强盛,基本有了统一全国的实力。之后,杨坚查访可胜任者戍镇江淮,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说:“朝臣之内,文武才干,没有比得上贺若弼的。”杨坚很是赞同。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于是,杨坚拜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江北要地广陵,委派给他平陈之事,经略一方,作灭陈准备。贺若弼欣然从命,并给寿州总管源雄赋诗一首,写道:“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然后,他赴广陵任所,整军经武。

公元589年,隋文帝下令征伐陈国,派出隋军50万人,晋王杨广担任总指挥,兵分八路顺着长江形成合围之势,直捣陈国老窝。当时的隋朝大将贺若弼、韩擒虎二人也都参与了这场伐陈之战,各自率领一路军队,与靖王配合,直奔陈朝都城而去。

隋朝兵力强盛,对阵陈国几乎是一边倒碾压,战斗进行的非常顺利。贺若弼率军牵制并击溃了陈军主力,活捉了陈军主将。而韩擒虎则选择轻兵出击,仅率领500铁骑直奔陈国都城建康,活捉陈国皇帝陈叔宝。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至此,腐烂不堪的陈国正式灭亡,中国结束了长久以来的南北大分裂,再次归于统一。这一战,贺若弼、韩擒虎皆功劳甚大。之后,陈国灭亡的消息传到隋朝,隋文帝大喜,下令要重赏两位将军,并特地拟写诏书对二人褒奖一番,言语中极尽称赞,这在当时可谓是最大的荣耀。

然而,在陈国都城,两个人却因头功问题而争论起来,且双方皆都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

韩擒虎认为自己率先攻破陈国都城,活捉了陈国皇帝,理应头功。然而,贺若弼可不这么想,本来看到韩擒虎先与他进城,内心早就不爽。如今,又听韩擒虎这般言论,当即怒火中烧,明明是自己冒着危险,拖住了陈军主力,这才使得韩擒虎攻入建康。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所以,论作用,他才是付出最多的人,自然不甘头功拱手相让。由于双方都是性格火爆之人,争论愈来愈激烈,其中,贺若弼当属火气最大,眼睁睁看着功劳被别人抢去,他怎能咽下这口气?逐渐他失去了理智,拔出短刀直接跟韩擒虎干上了。

而晋王杨广则在这次风波中,选择了支持韩擒虎。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贺若弼早年是通过隋朝大臣高颎的推荐,方才有机会崭露头角。而恰好杨广与高颎素来不和,这次自然不会站在贺若弼那边。甚至,杨广有意打压贺若弼,向隋文帝参奏,称:“贺若弼不听军令,擅自行动,应该将其撤职查办。”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虽然这一提议被隋文帝否决,但已经可以看出,杨广与贺若弼矛盾逐步加深,这也为后来命陨埋下隐患。

对于这些,贺若弼并未在意,仍然在战功的问题上耿耿于怀。两人回到长安后,再次争论起来,而且,还闹到了隋文帝面前。双方都振振有词,争的脸红脖子粗,如果不是隋文帝在旁边,恐怕早就打起来了。

贺若弼在争论过程中,还不忘贬低韩擒虎,称其:“完全是躲在别人身后捡功劳,不敢像模像样打一场真正的战争。”总之,是越说越玄乎,把韩擒虎贬的一文不值,却将战功全揽到自己身上。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而韩擒虎也不是好惹的,当即向隋文帝揭发贺若弼:“我们遵从皇上旨意,分两路出击,配合晋王攻打陈国都城,然而贺若弼不顾军令,私自提前行动,其虽然战胜陈国主力,却导致我军损失惨重,实为惨胜,如果提前与属下商量,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由于贺若弼擅自行动,导致打草惊蛇,险些误了大事。好在,其属下带领五百轻骑攻入建康,活捉陈国皇帝,彻底覆灭了陈国根基。而贺若弼到了傍晚才赶到建康,还是属下给他开的门。

看着两人争论不休,隋文帝采取了劝和方式,大力称赞二人在此次伐陈中的表现,认为功劳一般大,皆应重赏。随后,二人皆被封官加爵,金银财宝赏赐无数,事情总算告一段落。其实,隋文帝内心对二人的争功表现是非常失望的,二人虽然得到了赏赐,但是,却失去了皇帝的欢心。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韩擒虎还好说,毕竟,有晋王杨广撑腰,但是贺若弼就没那么幸运了。自从这件事后,一直得不到隋文帝的重用,尽管生活依旧荣华富贵,但贺若弼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其实,少的就是隋文帝的信任,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明升暗降,导致手中兵权易主。

这次风波主要还是源于贺若弼,为了头功将自己的本性完整无疑的暴露在隋文帝面前,深谋远虑之下,隋文帝自然不敢将兵权再交给一个贪功自傲、不服军令的人,可以说,这种人未来极有可能成为隐患。

古时对于朝廷隐患向来是杀之而后快,多数是以凄惨收场,仕途末路算是最好的结果,也可以说,贺若弼在隋文帝时期是幸运的,尽管不得重用,好在命是保住了。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后来,他又当了几任地方官,折腾了几年便被迫退休了。贺若弼将退休之地选在了江陵,这里曾是他立过战功的地方,只是寄托往日情思。然而,隋文帝可不这么想,认为贺若弼这几年反心不死,不仅做官的地方是战略要地,连退休,都要选极为重要的江陵。

从这里可以看出,贺若弼虽然军事能力过人,但是,对于官场政治却是一窍不通,不懂得如何明哲保身。而且,他为人粗犷,说话耿直,惹了不少麻烦。比如:他嫉妒高颎、杨素的步步高升,四处逢人便骂杨素无能、高颎饭桶之类的话。

据记载,在杨广还是太子时,就曾经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贺若弼说:“杨素是猛将,不是谋将;韩擒虎是斗将,不是领将;史万岁是骑将,不是大将 。”杨广又问谁是大将,贺若弼说自己就是太子选择的人。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言下之意,只有他贺若弼一人能称大将,可见其狂妄至极。

终于,这事被人告发到杨坚那里,杨坚当即大怒,派人将贺若弼带来,并当场质问:“高颎、杨素的任命乃是朕亲自任命,你却骂这二人饭桶无能,这是何居心?”贺若弼只能战战兢兢道:“回陛下,高颎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小舅子,都是熟人,我骂他们也没有恶意,就是随便说说。”

如果换做别人,这套说辞必然是脱不了罪,但是,隋文帝念及贺若弼劳苦功高,动了恻隐之心,遂对其网开一面。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然而,待杨广登基后,贺若弼的日子可就没有那么好过了。本身二代君主对于前朝功臣就带有戒心,更别说贺若弼还与杨广积怨已久。隋文帝在位时,杨广自然不敢对贺若弼做什么,但如今当了皇帝,掌握生杀大权,自然要找贺若弼新账老账一起算。

可怜的贺若弼,此刻还不知已身陷危境,依旧一如往常说着朝廷坏话。

隋炀帝可不是隋文帝,不会那般念及旧情,他不允许别人对他的事情指手画脚。很快,到了后来的隋炀帝西征,贺若弼这个大嘴巴又出来煽风。终于,让隋炀帝抓住把柄,将贺若弼直接拉到刑场,砍下头颅,永远闭上了嘴巴。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对于历史上众多因军功而闹待遇、争地位、捞实惠的功臣勋将来讲,贺若弼的遭遇,永远是一面清澈光亮的镜子。它提醒人们:做人、尤其是做官,千万要记住两个字——低调、再——低调!

最后,对于韩擒虎这里还有一件趣事:

魏征等编撰的《隋书》记述:在韩擒虎病重临死前夕,他邻边的老妇人看见他的门下仪仗很盛大,同王宫一样,老妇人感到奇怪便问他们。他们中间有人回答说:“我来迎接大王。”忽然不见了。又有人病得很厉害,恍恍忽忽地走到韩擒虎家里说:“我想拜见大王。”

皇帝问:谁才是我的良将?将军说:除我没别人,皇帝下令:杀了他

此时,左右的人问道:“什么王?”那几人回答说:“阎罗王。”随即,韩擒虎的手下侍从想打这几个回话的人,韩擒虎制止他们说:“我生前做到了上柱国,死后能做阎罗王,这已很满足了。”因此生病,几天就死了。

“二十四史”中多讳鬼神,更是很少记有关阴阳界之类的故事,然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竟被记进本传,可见,在初唐的时候,这一条传说是非常流行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