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建设 > 正文

隰县:一颗梨托起8万农民小康梦

原标题:隰县:一颗梨托起8万农民小康梦

\

全县80%的耕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梨果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17年,该县玉露香梨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玉露香梨第一县”。

回溯“香梨第一县”的形成过程,一条线索清晰可见:改革开放的天时,北纬36°的地利,一任接着一任干的人和,汇聚起隰县梨果产业的澎湃力量,也托起了全县8万农民的小康梦。

黄天厚土诞下“稀有好梨”

中秋节前的十多天,正是隰县玉露香梨收获的季节。看着自家树上颗颗皮色青中带红的玉露香梨果,隰县龙泉镇刘家庄村委王家塔村史文革乐得合不拢嘴。“我这十多亩果园,今年差不多能摘一万余公斤梨。”能收入多少,史文革但笑不语。“按照今年的行情,史文革的收入绝对在六位数以上。”旁边人插话。

今年4月,正值梨花盛开时,隰县遭遇罕见持续冻灾,梨果损失高达90%,史文革家也未能幸免。

面对灾情,隰县县委、县政府紧急部署,想方设法为当地果农挽回损失。按照当地科技局专家成文星给出的抢救措施——人工授粉,史文革硬是从老天口里“夺”回一万多公斤梨。

隰县是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梨果优势产业区,省政府划定的山西省中南部无公害果蔬高效产业区,临汾市政府确立的西山百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县。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伊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就依托自然优势把梨果产业作为全县的主导产业来抓,一届接着一届,一任接着一任干,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特别是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以“两山”理论为指导,强势推进玉露香梨规模扩张、品质提升、品牌建设、营销推介等工作。

冻灾发生后,隰县即刻出台梨果产业发展奖补工作方案,坚持发展梨果产业不动摇,通过对有意愿新栽或高接换优玉露香、苹果农户,对梨果幼树管理到位的农户进行奖补,有效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梨果发展的积极性。借此带动全县梨果优良品种升级,增强梨果产业发展后劲。

该政策出台后,隰县龙泉镇北庄村果农郭筱鹏果断将自家的5亩酥梨园全部砍头嫁接上了玉露香。“以前就有换接玉露香的想法,可一直怕影响当年的收入。今年春天遭受冻灾,我就把这片梨树嫁接成了玉露香,估计后年就能挂果,到时候收入应该是现在的几倍。”

据隰县果业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隰县新栽种玉露香梨7000亩,高接换优5006亩。年度奖补资金达到300余万元。

隰县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王晓斌认为,脱贫不难,关键的问题是要把路子找对,项目选准。

隰县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西北边缘,属于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是典型的纯农业县,梨果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栽植记载,明清年间“隰州金梨”更是驰名大江南北,成为宫廷贡品。由于当地土质疏松,无霜期长,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因此,隰县梨的含糖量要高于其他地方。1999年,隰县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金梨之乡”,2001年隰县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酥梨之乡”,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个梨乡称号的地区。2010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一县一业”玉露香梨生产示范基地县。

据介绍,目前,隰县有果树面积38万亩。其中,玉露香梨23万亩,酥梨2万亩,苹果12万亩,小水果1万亩。

玉露香梨是山西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以库尔勒香梨为母本、河北雪花梨为父本杂交育成的优质中熟梨新品种,2003年首次在隰县试验栽培成功。隰县北纬36°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之境内未曾遭受工业污染的土壤和水质,使得当地出产的玉露香梨个大、核小、汁多、酥脆、含糖量高,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供应水果之一。2013年,隰县玉露香梨在第十一届中华名梨·全国梨王擂台赛中脱颖而出,摘得“中国梨王”称号。

政策助推梨果产业蓬勃生长

隰县,地处晋西吕梁山南麓,山多川少、沟多水少,农民增收困难。贫困县的帽子一戴就是几十年。实现脱贫致富,归根到底要靠产业支撑。“主攻玉露香,率先达小康”。玉露香以独一无二的品质及良好的市场潜力,被隰县定位为带动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并出台一系列政策来拉动农民栽植玉露香梨的积极性。

隰县地广人稀,大多数农户家里都有几亩果园。“玉露香梨是新品种,谁也不知道市场会如何。将自己栽种多年的梨树锯掉嫁接成玉露香,当时许多人都在犹豫观望。”隰县午城镇习礼村原村党支部书记闫云海回忆。“梨子青楞楞的,表皮还有红丝,不知道好不好吃。”闫云海第一次看到玉露香梨,同样表示怀疑。他拿起一颗梨咬了一口,甘甜的梨汁顺着手指往下流。他当即决定带领村民种植玉露香梨。

闫云海率先把自家正在挂果的11亩酥梨和晋蜜梨树全部锯头,嫁接成玉露香梨树,“第二年就挂了果”。后来,隰县玉露香梨出口国外,身价倍增,每斤地头价卖到4元,“比原来的品种价格高出好几倍”。看到闫云海种玉露香挣了钱,习礼村人陆续新栽或嫁接上了玉露香。到2011年,该村玉露香梨就发展到了1000多亩,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种一亩玉露香相当于种40亩玉米。现在我们村又新栽了1000多亩玉露香,人均纯收入已过万元。村里人去年一下子就购买了十多辆小轿车。”凭借自家25亩玉露香梨,闫云海去年收入40多万元。早在县城买房居住的他,农忙时节,每天开着小车回村管理梨园。“家住隰县习礼村,平日里务梨过上了好光景,最好的品种是玉露香,玉露香是咱农户的大呀么大财神,玉露香是咱农户的聚呀么聚宝盆……”闫云海的歌声在梨园里回荡。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笑容写在农民脸上,幸福留在农民心里,处处都似披了一身霞光。

闫云海和习礼村种梨致富的故事,只是隰县大力推广梨果富民发展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3年来,该县狠抓“快栽”“快接”两大环节。“快栽”即每年动员贫困户新发展玉露香6000亩以上;“快接”即鼓励贫困户对品质低、效益差的老梨园进行高接换头,每年改造4000亩以上。累计为八个乡镇拨付产业扶贫资金4800万元,累计帮扶贫困户2210户栽植玉露香1.2万亩。并把玉露香为主的产业扶贫纳入年度考核,其考核结果成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与此同时,该县加大产业信贷支持,对贫困户发展玉露香小额信贷实行果园实体担保,对梨果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收贮、加工、营销所需贷款实行低息优惠;对新栽玉露香贫困户免费提供秸秆还田服务、优惠提供苗木、地膜等物资;大力推广“企业+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政府+金融+企业+农户+贫困户”等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股份合作的紧密联结和梨果订单、购销合同等半紧密联结,带动贫困户种梨增收。

科技驱动为玉露香保驾护航

早在2010年,隰县便提出了长抓“四配套”,短抓“六环节”的“保驾”措施。“四配套”即:果水配套、果肥配套、果与林下经济配套、果与科技配套;“六环节”即:栽、接、管、防、储、销,“六个轮子”一起转。尤其是在果与科技配套上,隰县先后上百次邀请省内外相关专家为当地规划产业的整体布局,对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及时破解了玉露香在栽培上的诸多瓶颈。

据悉,隰县与省农科院联合建立了隰县玉露香梨试验站,现正在与北京大学、南京华中农业大学对接筹备建立院士工作站,推动玉露香梨产业化学投入品减量化、技术标准化、生产规范化,加快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建起35座标准化示范园,取得玉露香梨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等级市级标准,省级和国家级标准正在申报中。建立隰县玉露香梨标准化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成功获批全省首批玉露香梨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

玉露香梨产业实现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近三年玉露香每公斤出园价保持在8元以上。

如今,隰县境内95%适合栽植玉露香的乡村实现了全覆盖,75%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栽植玉露香;有12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吸纳贫困群众发展玉露香;建起了150个玉露香示范园,辐射带动贫困户科学栽种。2017年,隰县梨果产业总产值25.63亿元。玉露香梨产量居全国第一。

全县有80%的耕地栽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依托以玉露香梨为引领的梨果产业支撑,隰县累计有5800户16293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梨果产业已成为隰县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的主要渠道。

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开发,再到产业升级,隰县因地制宜,以打造产业扶贫之中国标杆为目标,在“一朵梨花、一株梨树、一个梨果”上谋篇布局。连续举办八届梨花节,连续举办两届采摘节,以节扬名、以节厚文、以节活县;2012年,建设梨博园,成为弘扬“梨”文化,唱响“梨”品牌的一处特色景点。

一条集“过程监管、质量保障、产品供应、渠道拓展”于一体的玉露香生态链形成。

品牌拉动玉露香成市场新宠

面对我国水果供应市场整体趋于饱和、部分品种水果供应呈现过剩迹象的形势,梨果业寻求品牌化出路,助推产业升级,已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作为梨果大县,隰县启动实施了《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以品牌建设为核心,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树上最多的梨是玉露香,树下最多的人是客商。”2016年首届隰县玉露香梨采摘节举行,天南海北的梨果经销商和客商成为座上宾。请进来,不遗余力地推介成为隰县传播和守护品牌的一个举措。近几年,隰县连续举办“玉露香梨花节”“秋季采摘节”“全国梨果订货会”等活动,把大批的经销商、客商请到田间地头亲自品鉴玉露香梨的口感、品质。隰县此举的逻辑是,通过品牌认可度建立信誉来强化品牌。“客商是消费者的嘴,他们认可了才能向消费者推荐,水果客商和经销商成为隰县玉露香品牌走出去的一个传播渠道。”

通过客商为玉露香梨品牌背书的同时,隰县也通过电商和认购来促进品牌的市场认可和信誉。并通过梨树定制认养的销售方式向消费者展示香梨的生产过程和品质。

电商带来了交易的自主和销量的增加,为了避免境内电商以次充好,进而伤害建立起来的区域品牌。隰县成立了玉露香梨电商协会,并与电商企业、合作社签订了销售公约,承诺对品牌保护,对电商进行信誉评级来规范经营销售。同时,对不按照有机无公害标准种植的梨农和对消费者欺诈的电商,一经查实列入黑名单,通过门户网站公布,取消当年卖梨资格。

2016年,隰县政府建立了二维码可追朔体系,为每个香梨印制了二维码身份证。并将印制的3000万个二维码发放到农民手上。政府出钱、农民受益,实现生产溯源的同时,也提升了农民的品牌利益共享和共担意识,进一步推进梨果的生产标准和水平。通过二维码,用产地来为产品背书,打上了浓厚的地标特色,为品牌增加了一层保护伞。同时也促进了玉露香梨的营销。

商标保护,也是品牌保护。2016年6月,隰县正式认证并启用了以产地冠名的“隰县玉露香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出台了商标使用办法,要求果品质量必须符合生产标准才能贴上统一印制的商标出售。这为玉露香梨又增加了一重法律身份。

2017年4月,隰县政府在省城太原召开玉露香梨品牌战略发布会,隆重推出“隰县玉露香梨”区域公用品牌。

隰县玉露香在夯实“中国第一梨”地位的同时,先后出口美国、加拿大,成为该县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引进密植园创新产业融合新模式

“产业发展模式,决定产业发展效益。隰县虽然梨果栽植历史悠久,但管理粗放,投入不足,传统稀植梨园,6至8年才能进入盛果期,受益周期较长,效益不高。”隰县农发办主任马世晓说。为此,从2014年开始,隰县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城治理项目,打造无鲁垣万亩玉露香示范基地,带动全县主导产业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引进了玉露香密植园发展模式。目前,全县密植园规模达1.5万亩以上,为项目区贫困户人均建园2亩。“先期实验园已初挂果。3至5年亩产将达2500至4000公斤,是传统果园亩产的两倍以上。”

随着创新试点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项目的持续实施,隰县玉露香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今后2至3年内,农业综合开发将实现‘123’万亩基地建设目标,即:无鲁垣一万亩玉露香示范基地,新发展两万亩密植园示范基地,项目带动、科技支撑三万亩老果园示范基地。进入盛果期后,可实现产值3亿-5亿元,在联片规模发展中体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马世晓信心满满。“通过产业扶贫,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果园栽植、合作社管理、恒温库贮藏、电商平台销售、乡村旅游,加工企业带动订单农业生产和林下经济发展。这是一种产业之间相互融合促进的状态。”

隰县县委书记李亚丽表示,到“十三五”末,隰县梨果产业将带动3264户、8601人脱贫致富。

如今,玉露香既是隰县产业扶贫的“助推器”,更是撬动县域经济跃升的有力杠杆。

以梨果产业为主的农村“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在隰县已初步形成。并培育出了一批“果农、经纪人、创客”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

9月23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央视新闻频道用将近7分钟的时长播出了《隰县黄土高原上的“种梨宝典”》,央视另外3个频道同时播出了该节目。

按照当地县委、县政府的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县果树总面积将达到38万亩,挂果面积达到23万亩,果品总产量8亿斤,全县8万农民人均果品单项收入将突破3万元。

从空中俯瞰,一座座储存梨果的恒温库像一颗颗蓝色珍珠镶嵌在黄土高原上。蓝色、黄色纵横交织,层层叠叠。

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壮丽图景正在隰县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何玉梅 通讯员张瑞强 吕晓霞文 特约摄影亚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