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指出,文艺评论是讲方向、出精品、领风尚的有力抓手。
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大地。当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艺术已然成为一种不可物化的高层次追求和消费。图书阅读方兴未艾,电影市场火爆,歌剧演出一票难求,文玩字画水涨船高……这些大众化的文艺体现,都可以用“烈火烹油”来形容。与此同时,由文艺衍生出来的多元化评论,也是需要进入到“春天里”同期声之中。
正如刘奇葆部长所言,文艺评论是讲方向、出精品、领风尚的有力抓手。这种抓手的使力点在于,要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文艺作品的方向,且能够在引起大众讨论的时候,能及时地赋予正面引导的作用。而近来,花团锦簇的影视剧作品,就提供了这样的“试验田”。
一部《小时代》电影的横空出世,把郭敬明从作者直接捧红成一线导演。而甚嚣尘上的讨论也随着呈泡沫分裂之势。很多观众们对于《小时代》过度渲染物质化生活的剧情片段十分反感,认为这是凌空蹈虚的一种极端表现。而郭敬明的90后拥趸们却对此不买账。一时间,多方声音呈现出了“战斗姿态”。
此时,人民日报发布了关于《小时代》的文艺评论。在“真青春还是伪理想”的观点会客厅的文字载体里,既有剖析《小时代》的生存之道,又“炫”九零后的青春表达,更有针对商业包装的伪理想描素。不敷衍,不缺席,不随流。作为权威媒体的人民日报,用长篇幅的文艺评论来包容住《小时代》的矫情和做作,同时还点出了“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要尊重观众”的时代真实语境。
郭敬明在面对采访时,也引用了人民日报文章对他的评论。可见,文艺评论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言之有物,方能“以理服人”。泛艺术化、泛商业化、泛粉丝化,都可能会成为中国文艺的不可承受之轻。当然,文艺评论还必须秉承自己的应有之义,就是不单单是因文艺而文艺。有的时候,文艺评论也需要为产业、为土壤发出一家之言。
近日,在光明日报到一篇评论文章,题目叫《盗版的芈月传是谁的福利?》从字面上看,仿佛只是和当下最火的影视作品搭个便车。毕竟,《芈月传》火爆屏幕,相关评论也呈蜂拥之势。然而,这个评论却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就“数年磨一剑抵不过一朝盗版”,来深入地谈及中国文艺作品的版权和维权问题。它说出文艺作品的生存之道,且能让大众“心有戚戚然”。另外,它还能建设性地指出对文艺作品与法治社会的有机结合。翩翩千文,对于实质性问题举重若轻。就此维度来说,它对文艺作品本身不啻为“礼轻情意重”。
当然,文艺评论并不是消费文艺的如法炮制,也不是咀嚼作品的捷径通道,更不是为了谁谁谁的“不服来战”。文艺评论真正的内涵,是分享和交换,是包容和并进。它从文艺中来,最终还是要到文艺中去。而中间的这个过程,却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伟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