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俱来的基因,与贫困群众结下的血肉之情,扶贫济困成为马新明人生的重要底色,融入了他生命的血液,让他始终用心用情用力投入。而他的扶贫故事,仍在路上。
小时候,火把是一个淌着口水的节日,在欢腾的火焰里,咀嚼腊肉荞麦的芬芳,一年就只有这么一次;长大后,火把长出一对坚硬的翅膀,用午餐交换知识,用倔强赢得希望,你成为从彝族村寨走出的状元;追梦年代,火把是炽热的爱情,是熊熊燃烧的理想主义,是插在高原的旗帜,是做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援藏伉俪……
——《为了心中的火把》,献给马新明、孙伶伶夫妇及所有援藏干部
援藏干部 陈人杰
第一次在拉萨见到马新明,我便有天然的亲近感。1972年出生的他,和1969年出生的我一样,都看上去有些沧桑,而且我俩的个头差不多,都不高。
“个子不高主要是小时候营养不良,加上经常背扛重物上山下山导致的。”马新明坦然地说起自己的过去。
我仔细听了几遍,才听清楚他的家乡——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子差拉村马家窝子自然村。他出生在这个偏远的彝家寨子,从村寨到县城需要步行3天。
10岁那年,马新明曾辍学,他为争取上学绝食过3天。“父老乡亲省下买盐的钱,省吃俭用支持我上学,还帮助我们家种地放牧。”五年级以前的马新明,学习只是“副业”,主业是帮助家里完成家务和农活,因此没有接受过好的教育,数学和语文总是没法同时及格。六年级时,班主任吴廷科选他做班长的决定激发了他后来“学霸”的潜能。
1991年,马新明作为丽江市高考状元,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行政管理学专业,第一次看到火车,第一次离开故乡,也成了第一个通过读书走出当地大山的彝族青年。
“我永远不能忘了父老乡亲,不能忘了帮助过我的人,不能忘了还有那么多贫困群众。我能做的就是把感恩和感激的心化为实际行动,投入脱贫攻坚的事业中去,用尽一生报恩情。”回报社会,援藏是最好的实践机会。
2014年11月25日 拉萨市北京公寓
第一对援藏夫妻、第一对博士、第一对北大校友、第一对两届援藏……出于媒体人的新闻敏感性,我想知道这对伉俪援藏的更多细节。晚饭后,马新明邀请我到家里坐坐。他和妻子孙伶伶住在公寓5楼,室内摆着简单的藏式家具,没有鲜艳的雕梁画栋。
谈起为何援藏,马新明说这纯属偶然。但偶然中却深藏必然。
2010年4月的一天,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的马新明向领导汇报工作时,领导接了一个电话,马新明听出,组织上希望去援藏的那位同志有困难去不了。他马上表明:“我可以去援藏”,领导劝他与家里人商量商量。
那年,马新明37岁,是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有北大新闻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和中国社科院法学博士学位,在北京工作得心应手、舒心坦然。他的妻子孙伶伶是北大法学硕士、博士,有日本留学经历,后在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工作,其间被选派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刚回国,事业也正处于上升期。
马新明将自己的决定告诉妻子。没过几天,孙伶伶也先斩后奏,她告诉马新明,中国社科院也有援藏任务,西藏社科院需要一名援藏干部担任《西藏研究》英文版编辑,她已经报了名。
“我爱人说,哪怕跟着我去当乞丐也愿意,这是我前行的动力。”援藏期间,马新明参与了拉萨的很多重大建设,几乎“满负荷”运转,参与完成了拉萨“六城同创”、公共交通体系改革,连续组织4届雪顿节,建成拉萨文体中心、德吉罗布儿童乐园、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实现拉萨广播电视台增频上星,打造《文成公主》成功首演,推动拉萨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推介北京50多家企业在拉萨投资,支持拉萨净土健康产业和“西藏好水”在京落地……作为援藏干部的楷模,中组部、中宣部发文组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进行广泛报道,《人民日报》以《因为爱,所以爱》为题在要闻版整版报道他们的事迹。
我们聊的时候,孙伶伶忙前忙后给我倒茶,我劝她早点休息。“早就习惯了。”她说,因为马新明要求“当天事当天毕”,特别是“信息简报不过夜”,家里经常有援藏干部、拉萨同事、结对子的藏族“亲戚”上门,不管多晚,她都会跑前跑后当好“贤内助”。
马新明和孙伶伶看上去一点也不像援藏干部,他们的神态、做事、感情,和拉萨的组合丝毫没有违和感。他说:“我生长在贫苦的少数民族地区,骨子里就是农民,和农牧民群众在一起,就如同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心里头踏实!当地干部群众朴实厚道、重情重义,从来没有把我当外人。党委政府让我承担很多急难险重的事情,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工作平台和机会,工作起来也就很顺利、很和谐。”
那天晚上,我与马新明几乎聊了个通宵,越聊越兴奋。我从2005年1月参加《小康》工作以来,都在研究全面小康的问题,但仍有很多困惑没有解开。马新明帮我解开了两个“疙瘩”——脱贫与小康,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
从2005年开始,《小康》杂志一直逐月发布“中国小康指数”,马新明在和我交流时说,小康指数更侧重老百姓获得感,事实上就回答了脱贫与小康的关系。我们统一了认识:脱贫是硬指标,要用底线思维来解决;全面小康则更侧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获得感,要以需求导向来解决。厘清了这个关系,也让我们对于经济指标上并不发达的西部地区究竟走的是怎样的小康之路有了更为清晰的判断。
马新明认为,中国地域差别太大,各方面的条件和情况迥然不同,如果全国一刀切,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同时,不同地区的群众主观感受度和需求点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全面小康建设可设底线指标,同时因时因地设立各有特色的发展导向。
他认为,拉萨最适合作为中国西部全面小康的样本来研究,是因为根据多种机构客观调查,拉萨市多次被评选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非常值得深思。这也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一定与经济发展水平完全正相关,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
经过一夜的促膝交流,后来就有了《小康》杂志不同导向型的“小康样本”,如幸福导向型、生态导向型、发展导向型、民生导向型、富民导向型……
马新明说,东西协作、精准扶贫绝不是单向的东部支援西部,而是双向互动共赢的关系。东部地区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资源帮助西部脱贫奔康的同时,西部地区也将其文化、生态、产品等传递到东部,这是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东部在支援西部中,广大干部群众受到了国情教育,拓宽了人生视野;特别是锻炼了一大批有担当奉献精神的干部人才。因此,从长远来讲,在东西协作中,东部的获得感不比西部少。
马新明对东西协作的深刻理解,也为他此后到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打下了基础。也就是那天晚上,我们决定合作出版《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拉萨样本》。
2016年6月27日 《文成公主》实景剧现场
历时1年多,《中国全面小康发展报告·拉萨样本》得以在雪域高原首发。
作为《拉萨样本》的主编,马新明不但统揽全局,提纲挈领,分工布局,还自己动手写了前言。从历史古城,到文化名城、高原净城、宗教圣城、政治要城,再到发展新城、幸福之城,从2万字的前言看得出马新明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对西藏的热爱及崇高的使命感。“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座城市,像拉萨这样备受关注,令人向往,让人着迷。”他在前言中写道。
很遗憾,马新明因正巧回北京参加会议,无法出席首发仪式。但令人感动的是,他虽人没在场,事前事后的细节却安排得事无巨细。首发仪式当天,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拉萨市委书记齐扎拉(现任西藏自治区主席),时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姜杰(现任西藏自治区常务副主席)都对《拉萨样本》给予了高度评价。
首发仪式那天晚上,我们邀请参会的嘉宾观看《文成公主》实景剧。开场前,马新明当时的联络员闫伟和我们说起了这场演出背后的故事。
2012年5月,西藏自治区主要领导提出,拉萨作为国际旅游城市,要打造一台高水平的旅游演出节目,争取10月初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项任务,要求很高,难度很大,时间又很短,落到了拉萨市分管文化旅游的马新明头上。
最终,从筹备到进京正式上演,《文成公主》剧场版只花了4个月。因阵容庞大,只能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但国家大剧院演出1年前就已确定,已经没有档期。马新明与各方汇报协调,最终在北京市的大力协调下,国家大剧院终于同意挤出5天时间。那段日子,马新明与演职人员同吃同住,组织协调、媒体宣传、票务销售、进场施工、生活保障、邀请嘉宾、观众组织……在京20多天,从未回过家。受文成公主事迹的感召,著名歌唱家谭晶和王莉不计条件,倾情加盟,欣然担任A、B主角。
打造实景版《文成公主》时,马新明刚好到了援藏3年届满的时候。那段时间,他的痛风很严重,膝盖如同大碗口般粗肿、红胀而光亮,孙伶伶曾流着眼泪劝他回北京。可马新明却说放不下一摊子事:从洽谈合作、剧本及音乐创作、选址和征地,到演员选拔、排练,他亲力亲为。随后,在组织的支持下,他俩决定再干一届。从选址到首演,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项目团队用8个月干完了平时需要3年完成的事,马新明的电脑里至今保存着为此修改过的300多份文件,仅《文成公主》剧本修改稿就达18稿。
闫伟说,为了不耽误工作,马新明经常是拄着拐杖外出处理公务,“曾亲眼看到马书记把拐拄断了,当时我眼泪在打转,但是我没说,因为书记拼命三郎的工作态度,说了也不会听。”
过去的7年中,该剧成为西藏文旅产业扶贫的典范,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5000余万元。剧中800余名演职人员,95%以上为当地藏族群众。很多群众白天是农牧民,晚上是演职人员,连各家各户的牦牛、马、羊、藏獒,都成了舞台上的“明星”。
剧中有一句歌词马新明很喜欢:“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拉萨早已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2019年10月16日 《北京扶贫样本》首发
命运总是有各种必然性。从贫困中走来的马新明,似乎必然要向扶贫工作岗位走去。2017年7月,马新明调任北京市扶贫协作和支援合作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当时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决胜期,我和他能聊的话题更多了。
“一辈子有两件事令我终生难忘。一是高考,为了备考,白天做不出来的数理化题,晚上做梦都在解题。二是做扶贫支援工作,很像备战高考,经常会梦到扶贫,在攻克着每一道扶贫难题。”干扶贫,马新明能力在身,心中有梦。
北京市支援合作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深入一线调研推动工作。马新明也因此养成了一个习惯:在办公室放一个行李箱,随时准备出差。仅2019年8月,他就去了内蒙古两趟,新疆、青海、西藏、河北、南阳、十堰各一趟,飞了两万多公里。
2019年10月16日,基于大家理念上的契合,源于马新明对《小康》工作的认可,我们共同编撰的《北京扶贫协作样本》正式出版发行。在举行发布会之前,马新明问我,能否邀请浙江区域的电商精英,在发布会当天晚上再开一个电商扶贫研讨会,帮助西部的产品卖得更好。我马上答应了这个要求。发布会当天晚上,我们邀请了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头部企业,也邀请了云集、蜂卖、粉象生活、蓝晶社等社群电商企业代表,从7点讨论到11点,还现场举行了1000头牦牛的阿里拍卖活动。
私底下的马新明,既是贫困地区的“指导老师”,也是扶贫产品的“推销员”。 我最佩服的是他见到各行各业的任何人,都会情不自禁谈起扶贫,求得各方面的支持。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2020年的北京两会,他将动员社会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和消费扶贫作为自己的新提案。
“干劲十足,因为还有很大的空间去通过社会帮扶建立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事实上,马新明在主持北京对口支援工作时,早已在这方面谋篇布局。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各方支持下,北京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消费扶贫双创中心以及培训中心、健康扶贫中心、文化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社会动员中心等六个中心;积极推动“组团式”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企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新品牌;协调推进“万企帮万村”,从产业、消费、公益扶贫等方面为受援地区提供帮助;构建大扶贫格局,发动1.3万在京社会组织聚焦脱贫攻坚,动员更多爱心人士尽一份力。“大爱北京”成为首都一张亮丽名片。
马新明的微信朋友圈,也经常第一时间传来各方喜讯:第六个全国扶贫日北京扶贫协作论坛成功举办、人大附中与拉萨签订办学协议、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北京小镇第二期民俗街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市获得全国消费扶贫案例奖、全国脱贫攻坚宣传先进单位、北京国际广告节捐赠9.7亿元扶贫公益广告……北京帮扶的西藏拉萨市率先整体脱贫、内蒙古全区整体脱贫、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整体脱贫、青海玉树州整体脱贫、新疆和田市与和田县脱贫、兵团十四师整体脱贫……截至2019年底,北京帮扶的8省区90个县,已有88个脱贫摘帽。
中央公布的2018年、2019年脱贫攻坚“成绩单”中,北京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综合评价中都收获了“好”,位居全国前列。北京帮扶的各省区纷纷发来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对北京倾情倾力帮扶给予肯定和感谢。从中我们充分感受到,北京市在探索实践中形成的“五首(树牢首要意识、坚持首善标准、发挥首都优势、发扬首创精神、争创首位效益)五真(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帮实扶、真功实效)”首都扶贫支援模式,有效推动了各项扶贫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贫困地区群众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马新明说:“这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科学指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级各部门万众一心加油干,得益于身逢伟大时代、有幸投身伟大事业。行百里半九十,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加之疫情的影响,仍需倍加努力,才能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
2015年12月,由中国全面小康论坛组委会主办、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协办的“第十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上,马新明获得“2015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人物”奖。5年过去了,西藏74个县(区)全部脱贫摘帽,绝对贫困基本消除,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与生俱来的基因,与贫困群众结下的血肉之情,扶贫济困成为马新明人生的重要底色,融入了他生命的血液,让他始终用心用情用力投入。而他的扶贫故事,仍在路上。
(本刊记者周宇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