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人物 > 正文

28载隐姓埋名 他的名字 曾是中国的绝密

28载隐姓埋名,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实现氢弹突破和武器化,于老创造了奇迹,兑现了他对祖国的诺言:“愿将一生献宏谋!”他的事迹与精神,如同丰碑矗立在天地之间。让我们沿着前辈们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

白手起家研究氢弹

28年里,他的名字是绝密

1926年,于敏生于一个天津小职员家庭,从小读书爱问为什么。进入北大理学院后,他的成绩名列榜首。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氢弹技术是各个核大国的最高机密,没有参考借鉴,中国的氢弹研究是彻底白手起家。带头突破氢弹原理的,正是于敏,这个中国自主培养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因于敏的工作内容较为特殊,在28年时间里,他的名字曾是绝密。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废寝忘食突破极限/

百日会战,跪在地上做研究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氢弹试验取得成功。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多,苏联用了4年,中国用了2年8个月,速度世界第一。

“中国闪电般的进步,神话般不可思议。”西方科学家评论。

巨大的成功背后,是难以想象的艰辛——当时,全国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95%的时间算原子弹,5%留给氢弹设计。

1965年9月至11月,上海。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来到上海华东计算所,对加强型原子弹进行优化设计。这一百多个日日夜夜,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他早已成竹在胸。

“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于敏说。

不惧威胁坚持本心/

为了真理,他曾经拍案而起

1971年,青海核武器研制基地。

由于某型号试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被定性为“理论长期脱离实际的恶果”,进而在“学习班”上被横加批判。时任理论部副主任的于敏,分析出实验失败是技术问题而非政治问题,并从模型和原理上提出修改设想。

在变本加厉的威逼胁迫下,一向温文尔雅的于敏竟拍案而起,“我不会同意你们的说法,那是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事后,他对一同工作的胡思得说:“顺了他们的意思,的确很好过关。但那是对不起真理,经不住历史考验的。”

事实胜于雄辩,后来按照于敏的改进建议,实验得到技术上的修正并实现了成功。

1984年的12月,新疆核试验基地。

零下三四十度的天气,早起刷牙拖鞋都会被冻在地上。

这次实验,参试人员都倍感压力。一次讨论会,大家刚刚坐定,心有触动的陈能宽忽然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场的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的接下去,狭小的会议室安静的没有其他声响。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最终,那次原理实验圆满成功。

淡泊名利保持谦逊

他曾婉拒“氢弹之父”称谓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曾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他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于敏说。

“人们亲切地称他‘老于’。作为后辈,我们竭力沿着前辈们留下的震撼心灵的足迹,继续前行。”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所长李华说。(综合新华社、《解放军报》、央视等)

曾在四川从事科研多年

绵阳“两弹城”里保留着他的痕迹

1961年1月12日,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他谈话,秘密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

“我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于敏说。

从那一天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连妻子孙玉芹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于敏曾在四川从事科研多年。如今在四川,还保留着他当年工作生活的痕迹,绵阳梓潼的“两弹城”,复原了当初于敏等科学家工作、生活的场景。(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想玲)

“两弹一星”元勋

23人如今仅剩3人

于敏溘然长逝后,曾于1999年获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名著名科学家,目前仅剩3人健在,他们是: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

在世“两弹一星”元勋(3位):

王希季(1921.7.26-)火箭、卫星

孙家栋(1929.4.8-)导弹、卫星

周光召(1929.5.15-)原子弹、氢弹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