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chinaxiaokang.com)讯 刘生福,男,回族。1953年出生,西宁异型金属物资公司董事长。截至目前,18年捐款捐物400多万元,资助家庭千余个,解了5000余名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投入了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让行善献爱心成为一道最美风景。
论亏损赢利都坚守“约定”
上个世纪90年代,刘生福打工的企业因为不景气破产,他也因此下岗。靠着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下岗后的刘生福以几千元本金卖小五金起家,起早贪黑,凭借着一股韧劲儿生意越做越好,1995年他和工友创办了青海异型金属物资有限公司。
“当时我们5个股东制定公司章程的时候,我提出这么一条,每年必须拿出5万元到10万元做社会慈善事业,特别对见义勇为者、贫困大学生、农民工和孤寡老人等特困群体进行捐助。”刘生福说,不管企业亏损或盈利,如今他都坚持履行着这个“约定”。
刘生福家在西宁市郊的林家崖村,多年来他总是以对待家人的态度对待社区居民,别人家里的难事他总是竭尽所能。2007年8月,他捐款3万元,为村里的55户贫困户、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大学生购买了面粉和青油,几年来,连续给林家崖村的贫困户捐款捐物20多万元。
除此,2001年5月,刘生福捐赠4万元的农具给青海省化隆县贫困户,解决贫困户缺少农具的状况;2002年,他得知大通县塔尔填半沟村17岁少女马金花不幸身患脑瘤无钱医治,捐款5000元;2005年春,他得知湟中县上新庄缺少农机配件,无法春耕,他拿出了3.5万元捐款购买了所需配件;2005年至2007年,为湟中县下麻尔小学贫困生资助8.6万元;汶川地震后,他捐款2.3万元和价值7万元的优质无缝钢管用于灾区重建……
靠勤劳致富成为“有钱人”的刘生福,在亲朋好友的眼里却是个“怪人”,他对自己和家人很吝啬,对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却出手大方。
18年来持续做慈善,刘生福先后获得首届“西宁好人”、青海首届十佳法治人物和首届青海最具爱心慈善捐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学法律为农民工“代言”
刘生福是西宁市人大代表,为了更好地履职,他不断学习《劳动合同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业务知识,准备随时为农民工“代言”。
农民工马某的丈夫被李某驾车撞亡,法院判决李某支付给马某6万元赔款,可李某却玩起了失踪。马某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学,丈夫的离世对这个清贫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刘生福知道后,与马某建立了“一对一”帮扶计划。
为了让马某拿到赔偿款,刘生福多次自驾车寻找李某。在茫茫人海中找一个刻意躲避的人,何其困难,但刘生福没有放弃,一次找不到就去第二次、第三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生福终于找到了李某,重新让这个案子恢复执行。
2010年,在西宁一建筑工地上,农民工与建筑商发生劳务纠纷,刘生福得知情况后主动担保30多万元,给农民工发工资,及时阻止了务工人员与建筑商之间即将发生的群体事件,让农民工满意而归。
同年,西宁城区某医院施工单位和农民工发生劳务纠纷,农民工将医院大门堵住讨薪,刘生福得知后主动参与调解,并承诺担保40万元,最终化解了双方矛盾。
2014年2月,青海祁连、大通、湟中等地的43名赴外省打工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80多万元。“当时,农民工们比较激动,我的第一反应是先要稳住他们的情绪,防止发生过激行为。”刘生福回忆说,他将农民工请到饭馆,说服他们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安抚好农民工后,刘生福与政府相关部门取得联系,43名农民工顺利拿到了80多万元工资。满怀感激的农民工拿出5万元现金向刘生福致谢,刘生福拒收礼金,他说:“你们挣钱不容易,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不用谢我!”
从2004年至今的10多年时间里,刘生福先后为农民工等困难群众免费写起诉状200多份,成功调解婚姻家庭个案20多起,调解率达100%,追回农民工欠薪200多万元。
“我的人生奉行两个常(长),就是:经常做善事,长期做下去。希望通过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而且要让大家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刘生福说。(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