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人物 > 正文

中国口罩发明者:广东人伍连德

中国小康网讯记者张玉荣实习记者王中一通讯员谢元春周颖森近日,《参考消息》报道了伍连德这位“口罩背后的男人”的生平事迹。他发明了简便实用的伍氏口罩并在全国创建了20多所医学卫生机构,是首位获诺贝尔奖提名的华人候选人。

伍连德祖籍广东台山四九镇,17岁时,伍连德获英国女皇奖学金,赴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学医。求学期间,他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奖项。1902年,他获得医学士学位,先后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法国巴斯德研究所进修与研究。24岁时获得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1910年底,时值清王朝的最后一个冬天。一场凶狠的瘟疫在东北陡然爆发。10月25日,满洲里首次出现客栈暴死患者。11月7日,瘟疫在哈尔滨蔓延开来。瘟疫感染者发烧、头痛、胸闷、干咳……不久即窒息死亡,死后皮肤呈青紫色。

年轻的伍连德领命抵达哈尔滨,他以“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的身份行使职权。为弄清疫情来源,伍连德决定冒险解剖尸体经过分析证实,哈尔滨流行的是肺鼠疫,通过人际呼吸飞沫传播。这是科学史上,第一次提出鼠疫分类。

当时正值年关,为阻止疫情随返乡过年的人流沿铁路传播,伍连德提出了初步的防疫措施:控制铁路、公路交通,以防瘟疫蔓延;隔离疫区;向关内征聘医生。他还组织了庞大的运输队,培训、调动包括邮递员在内的各行业服务人员一起投入防疫活动。

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专门设计了一种双层纱布口罩,用于隔离病患,后来被称作“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制作简单,每个只需国币二分半,民众纷纷戴上了口罩,死亡率也大大降低。在1911年4月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这种方便、实用的口罩,受到各国专家的赞赏:“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1912年2月间,伍连德在临时实验室内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样本。

当防疫进入最后阶段时,考虑到腐尸极有可能成为新的传染源,伍连德又说服大家,将染病尸体集中火葬。由于“有违”传统人伦,此事上报清廷并获准后才予办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火葬。不到4个月的时间,一场数百年不遇的鼠疫灾难终于被制服。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成功控制传染病的行动,伍连德功不可没。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的记者莫理循给伍连德的信中提到:“由于您在控制最近的鼠疫流行中的功绩,您的名字在欧洲特别是英国家喻户晓。因在肺鼠疫方面的研究和贡献,伍连德于1935年被提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成为首位获此荣誉的华人。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