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11月24日电 (唐玉洁)11月17日,由中共天津市委网信办和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天津频道联合主办的“十九大,天津怎么学,怎么干”系列访谈走进静海区梁头镇后邓村。天津市委宣讲团成员、静海区委书记蔺雪峰和静海区有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宣讲小分队”,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发展实际,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互动。
在后邓村的党员活动室,静海区委书记蔺雪峰同村民围坐在一起,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围绕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认识、协同发展中的静海作为、生态文明和推进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宣讲。在交流互动环节,蔺雪峰还亲自担任主持,和村民“拉家常”。村民王宝树大爷反映的增收致富问题、张凤柱反映的村民看病养老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答复,“宣讲小分队”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赢得了村民阵阵掌声。
“十九大,天津怎么学,怎么干”系列访谈走进静海区梁头镇后邓村。孙晓川/摄
人民网:天津全市上下已经兴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热潮,您是市委宣讲团成员,请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对十九大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静海区委书记蔺雪峰。孙晓川/摄
蔺雪峰: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具有历史性、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党的十九大最重要的成果,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同时,将习近平总书记确立为全党的领导核心。
回顾我们党96年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伟大历史贡献。党的每一次重要会议,特别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关键会议,不仅影响到党的前途命脉,也决定着国家的历史命运和民族的发展未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航程。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十九大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和重大历史贡献,是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发展也将产生重要影响。
人民网:静海地处京津冀城市群,是天津对接、服务、支持雄安新区的战略节点,下一步,静海区如何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在天津发展的过程中展现静海作为?
蔺雪峰: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指挥的国家重大战略。作为天津的重要组成部分,静海东望滨海新区,西邻“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北倚京、津两大都市,南通长三角城市群,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千载难逢的历史性窗口期,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示范区。一方面,我们要发挥区位和产业的优势,努力打造循环经济、新能源等产业集群,通过“内引外联”,既服务于滨海新区,又为雄安新区的科技研发转化应用提供市场,打造天津全方位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发展的桥头堡。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打造北京非首都资源疏解的重要承接地,目前来看,静海的循环经济、健康产业、先进制造等产业已经承接了众多非首都资源项目,例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已经开工建设,中医药研发中心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已经共同打造形成孵化器。再者,静海与周边河北五市县人缘相亲、交通相连、产业相近,我们要主动对接周边的河北五市县,发挥协同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强交通互联,积极为津雄铁路、津沧城际两个项目建设提供支持,有效打通交通发展的“瓶颈”。同时,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好开发开放政策资源,目前,海关、商检、天津港等都在静海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全方位支持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真正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展现静海发展新作为。
人民网:“京津绿城 健康静海”,优美的环境也是人民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下一步,静海区在推进绿色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蔺雪峰:
在生态保护方面,近年来,静海区始终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积极构建与区域相融合的生态环境。建立区域环境联防联控机制,推进“白洋淀—独流减河—渤海湾”和南运河京津至华东两条生态文化廊道建设。在这个生态格局里,我们节约优先、保护优先,依托团泊湖自然湿地保护区和林海循环经济区,构建“东湖西林”的生态格局。“东湖”即为5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的团泊湖,是目前京津冀区域保护较为完善的野生鸟类保护区,每年都能欣赏到候鸟从西伯利亚迁徙至东南亚的壮观场景;“西林”即为静海130平方公里的绿色林海,无论是在生态功能上还是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有效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已经培育形成了循环经济、健康产业、商贸物流、现代制造、都市农业、文化旅游等六大特色产业。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循环产业为主导的国家级开发区,实现了废旧汽车、废旧机电拆解循环,每年拆解总量可达到150万吨,被誉为北方“城市矿山”。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亲自到子牙园区视察指导,并对循环经济的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下一步,我们要在现有拆解基础上与现有的制造业形成联动,引入废旧机电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体系,完善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同时,我们要继续加大新能源产业发展,贯彻落实好全市企业家大会精神,重点扶持、倾力支持银隆新能源电池和新能源汽车项目,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加速推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绿色化。
在环境治理方面,我们要按照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在发展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推动清洁生产等多个领域加大力度,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减少污染排放,为静海实现全领域绿色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深入实施散乱污企业治理等“八大战役”,坚决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认真落实“水十条”“土十条”的要求,深入开展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完善河长制、坑长制,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努力为静海的老百姓创造一个良好生活环境,让所有静海的群众能够呼吸上更清新的空气,喝上更干净的水,享受更优美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民网:感谢蔺书记的精彩分享。这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归根结底还是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现在现场交给蔺书记,由蔺书记主持,在场的村民朋友们可以畅所欲言,和书记沟通交流。
蔺雪峰:
各位乡亲们,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看看大家在对十九大报告的理解上有什么问题或对咱们的美好生活有什么向往,请大家提出来。
静海区梁头镇后邓村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王宝树提问。孙晓川/摄
梁头镇后邓村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王宝树:
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收入也比过去高了不少,农民将来在增收致富方面还有哪些好的渠道,请领导支支招。
蔺雪峰:
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增效,既是落实十九大报告的要求,也是区委、区政府一直在认真研究、希望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请区农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桂桥同志回答这个问题。
静海区农委党组书记、主任王桂桥回答村民提问。孙晓川/摄
王桂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三农”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也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着重入手。
第一,调整种植业的结构。粮食作物的市场价格不高,附加值较低。我们要按照“一减三增”的原则,减少粮食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蔬菜、优良作物、中药材的种植面积,从而逐步提升农业效益。第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静海紧邻市区,基础条件较好,交通十分便利,大家可以从休闲农业着手,发展果树的种植和特色设施农业,吸引城市的居民来采摘观光。第三,加快村集体领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目前,静海区的合作社数量比较多,但村集体领办的仅占三分之一。下一步,我们要落实好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权分置”,把握好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关系,通过村集体领办,把土地流转出来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使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解放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第四,区里马上启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通过认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对村集体的资产进一步核实清楚,使每位村民都能分享股份,到年底获取分红。第五,作为农业的主管部门,下一步我们要提供一些相应的保障,加大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改善农业的基础条件,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使静海的土地通过治理和改善,提高产出效益。
蔺雪峰:
刚才桂桥同志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了回答,我想再补充两点。
第一,十九大报告中将农业确立为优先发展的位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业要想发展,农民要想增收,最关键的就是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必须实现农业规模化。咱大伙都是生长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都很清楚,过去几千年我们的农业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如果还按照这种一家几亩地的生产模式,只能解决温饱,解决不了致富和发展的问题。要想实现现代化,能使用大型的农耕机械,土地必须成规模。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过去几千年的生产方式,土地的规模化、生产资料的变化就决定了我们能不能实现增收和致富。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把土地流转到种田能手,转移到合作社,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实现增效增收。
第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将来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现代化、规模化带来了很好的机遇。过去承包流转到2027年到期,大伙有顾虑,“再延长三十年”是总书记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为了抢抓这个政策机遇,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区委决定成立全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统筹全区农业优先发展的工作,我也希望咱们后邓村在落实十九大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带个头,区委、区政府以及镇党委、政府一定要积极支持,提供先行先试的机会,盼望大家都能够充分享受十九大的好政策给大家来带的利好机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他的同志还有没有问题和建议?
静海区梁头镇后邓村村民徐智利提问。孙晓川/摄
梁头镇后邓村村民徐智利:
这两年,咱们村变化不小,你看修的小广场,大伙可以在上面锻炼、跳舞,还有咱们村修的小胡同、小公路倍儿干净,我希望咱政府以后再加大点投入,使咱村变得更美、更漂亮。
蔺雪峰:
这两年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区里、镇里都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对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下一步要继续按照小康社会的标准,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准加大投入、开展工作。现在,区里作出了系列部署,就这些工作的落实情况,请镇党委书记薛印旺同志回答。
静海区梁头镇党委书记薛印旺回答村民提问。孙晓川/摄
薛印旺:
近几年,梁头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梁头镇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投资1.2亿元,对全镇的18个村庄进行了“四清一绿”建设,全镇的村容村貌和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较好转变和提升。后邓村也和其他村一样,几年来在村建设上先后投入了500万元,在“两委”班子的领导下,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硬化了道路、安装了路灯、美化了环境。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其中,生态宜居是我们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这项工作,镇党委、政府也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和提升的办法,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搞好村镇建设规划。有了规划才能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方向、建设措施,在发展的水平上才能更加科学,立足当前、有利长远。我们将再提标准、再提品味,实施美丽乡村再提升工程,把美丽乡村建设的更漂亮、更有水平。第二,我们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多方筹措资金,投入3000万元,再次提升打造美丽乡村。特别是对我们建设的弱项、短板,能够有所提升,保证乡村建设的质量。目前,我们的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厂管网的建设是一个短板,我们将突出这个重点,利用三年时间,投入2000万元,推动18个村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科学化和生态环境的达标。后邓村在硬化、美化方面做得不错,但是在垃圾污水处理方面还比较差,我们已经安排,尽快把这项工作落地,使全体村民能够享受到清洁的环境。第三,在乡村文化需求、文化品位、文化阵地方面加强建设。村子美了绿了,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人们的需求层次品位也就更高了。梁头镇基础建设比较好,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身体健康需求,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丰收是我们应该着力加强的。下一步,我们要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上多下功夫,从文化阵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到群众文化生活的组织、引导、服务建立机制,适应社会的多元化,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方向和着力点,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第四,把村庄建设和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作为基层的干部群众也有切身的体会,村庄建设好只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镇党委、政府应该坚守的政治站位和责任。在生产上,梁头镇有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土地是最大的资源,企业发展比较超前,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也在不断推进,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在推行绿色生产,在农业开发、林地建设、经济林建设、生态林储备等方面必须牢固树立生态环保意识。下一步,镇党委、政府将按照区委、区政府部署要求,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治理工作,治理好工业、农业、生活上的污染源,推进清洁能源建设,实施好煤改燃工作,推进秸秆禁烧还田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打造,使生产生活环境更优越。
蔺雪峰:
刚才印旺同志讲得非常好,不仅回答了群众关心的问题,也结合落实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要求,把“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些工作作了全面表述,相信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梁头镇的各个村特别是后邓村的生活生产生态面貌一定会有更大的变化。下面,大家继续交流。
静海区梁头镇后邓村村民张凤柱提问。孙晓川/摄
梁头镇后邓村村民张凤柱:
现在咱全村村民都上了新农合医疗保险,老人们每月还能领取国家的生活补助,我想问问,以后咱政府对村民提高生活质量,养老看病这些问题有嘛更好的办法?
蔺雪峰:
这个问题请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沈德军同志回答一下。
静海区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沈德军回答村民提问。孙晓川/摄
沈德军:
十九大报告在关注民计民生方面提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问题,这也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从民政部门来讲,我们有医疗救助制度,可以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
一是对所有享受低保、特困人员实行免费医保,其中对于重残、单亲、失能、城市“三无”、农村“五保”户这五类人员按最高标准参保,标准为1480元。其他人员按中档标准参保,标准为1180元。二是对在保对象重大疾病给予医疗救助,社保报销后,超过两万元以上的个人部分再报销50%,最高限额不超过10万元。三是对不在保的困难群众、低收入家庭,符合政策的,也给予大力医疗救助,报销比例30%,最高不超过三万元。同时,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遭受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等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按照救急难的措施,给予临时救助。
关于刚才这位老乡提到的农村养老问题,确实是一个短板。解决的办法我想有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使老年人有一个活动的场所。最近区委研究,决定对农村服务场所进行普遍改造,其中把日间照料中心也纳入进去,这样就有了老年人活动场所,再搞上配餐,老年人就有了活动的地方,有吃有玩,中午还可以休息。二是对目前享受民政服务的60岁以上老人,政府购买服务。从2014年开始,我们在4个乡镇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其中就有我们梁头镇。目前,梁头镇有310名困难老年人在享受范围内,这其中也包括后邓村的村民。方式就是通过家政服务公司到有需求的老年人家中服务,这项工作逐步由购物卡到货币发放。同时,对60岁以上老人按轻度、中度、重度进行评估和不同程度的补贴。三是对村里的“五保”老人需要集中供养的可以到我们乡镇敬老院或是区养老服务中心,对分散供养的政府每月给予1290元的生活补贴。四是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可以组织邻里互助养老。成立农村幸福晚年驿站,解决老年人最关切的吃饭、生活、就医、日间照料和心理慰藉等方面的现实需求。
蔺雪峰:
刚才德军同志把区里社会保障特别是看病养老方面的工作思路向大家作了介绍。十九大报告提出,在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在静海反映出来,最突出的就是城乡二元结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广大农村无论是从农民的收入、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公共服务的供给和保障与城镇地区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我们工作中的短板,也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发力点。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区委、区政府要下力量,把农业、农村、农民三个问题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工作,组织力量,加强科学谋划,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希望通过这几年的努力,能够在城乡二元结构上有很大的变化,使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真正在高质量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使我们整个城乡同步携手、共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