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理事单位 > 正文

厦门市救助站创新模式助力流浪孩子重回家庭和社会

\

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劝导流浪孩子们。

长时间在外流浪,无家可归或者不愿回家,这些流浪孩子,你注意到了吗?在日常巡查中,厦门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会把他们劝导进站,提供矫治服务。然而,很多孩子觉得在救助站里有约束、不自由,因而不愿进站。为此,针对这些流浪孩子,救助站提供特殊进出站模式,并在矫治过程中辅以技能培训,帮助他们重回家庭和社会。6月19日是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记者到厦门市救助管理站,探访救助站的创新救助模式。

现状

流浪孩子不愿进救助站

天气热了,流浪的孩子喜欢成群结队地在外玩耍。近日,记者跟随救助站工作人员,在围里社找到了几位流浪孩子。

15岁的小翁是贵州人,跟随父母来厦。因为和父母有矛盾,他不愿回家。去年,他认识了一些损友,做了一些坏事,之后被劝导进了救助站。在救助站工作人员劝导下,小翁的爸妈把小翁接回了家。然而,没过多久,他又开始在外流浪了。“救助站里提供一日三餐,还有老师教课,各方面条件都很好,我在那住了三个月。不过,救助站是封闭式的,住的时间长了,感觉不自在。”小翁说,他希望能在外找份工作,可他还没到务工年龄,很多地方都不敢录用他。

不肯回家,也不愿进救助站,这是很多流浪孩子面临的问题。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在日常劝导中,他们常听到孩子说,救助站太封闭,很难和外面接触,他们没办法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不肯进站,等等。但实际上,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能有容身之处,学习一技之长,懂得和人相处,才是最重要的。

创新

对现有模式做合理改变

为了更好地让流浪孩子打消顾虑,愿意进站,救助站准备做一些探索。首先,力图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现有救助模式做出一些改变,适当调整出站程序,消除流浪孩子的顾虑;同时,站内除了提供矫治服务外,通过深度挖掘内部资源,由站内的电工、医务人员为孩子们提供技能培训和医疗常识,既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沟通交流能力,普及法律知识,也让孩子们掌握一技之长。下一步,救助站还计划邀请教师志愿者进站,给孩子们普及基础教育知识。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希望孩子们能回归家庭和社会。”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救助站力图帮助孩子和家长掌握沟通技巧,因为只有亲子间沟通顺畅了,才能消除孩子外出流浪的动机。

此外,救助站还将加强站外救助这一常态化机制,到流浪未成年人经常出没的地方,为他们提供提供食物、衣被等物质支持,并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尽量劝导他们进站。

普及救助政策关爱流浪人员

开放日当天,救助站还在火车站南广场举行主题为“推进阳光救助,履行兜底职责”的相关活动,宣传与救助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及有关救助寻亲的方法和流程。同时,救助站加强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让大众关注流浪乞讨儿童问题。

当天,救助站还邀请了数十名热心市民走进救助站和两个托养机构,参观救助场所的功能布局,了解救助工作的内容和流程。

工作人员表示,市民在外遇到露宿流浪汉,也可尽量劝他们到救助站寻求帮助。如果流浪人员没有返程路费,只要其能报出真实家庭地址,经核实确属需要救助者,凡是从厦门能到达的地方,救助站都会无偿送他们返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