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理事单位 > 正文

今日冬至:别名这样叫 饮食大不同

  “冬至”这两个字,在《汉书》中即有所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由于古人认为从冬至这天夜晚最长,从此之后白天时间开始慢慢变长,意味着阳气逐渐增强,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十分吉利,所以特别重视冬至这个节日。后来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当然,从天文角度来说,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朝的正月等于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过去冬至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说法,叫做‘履长’,晚辈要在这一天给长辈送鞋送袜子,也是因为冬至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祝福长辈的寿数越来越长,有个吉祥的寓意。”民俗学者王娟介绍,此外,古代官府还要举行“钻燧改火”的仪式,效仿燧人氏钻木取火,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表示体恤民众。

  不同地域冬至偏爱的饮食不同,比如福州等地会吃一种叫做“米时”的食物。王娟举例道,像杭州有的地方就要吃鱼,吃的时候鱼的头尾要留下来,叫做“有余”;上海一些地方要吃馄饨;还有的地方要用糯米粉做成糯米团子食用;而红豆粥(又称赤豆粥)则是陕西一带在冬至要吃的美食。

  “虽然同一个节气不同地方的饮食大不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从‘冬至’特定的内涵与定义而来的。”王娟解释道,正如前文所说,古人认为冬至当天夜最长“阴气”最盛、白天最短“阳气”最衰弱,所以要通过吃羊肉、吃饺子、喝赤豆粥来补充“阳气”,“此外,有的地方还会特意吃一点青菜,因为绿色容易让人想到春天,冬至之后又是阳气生发的时候,吃青菜也是希望春天快点到来”。(记者 上官云)

 

<div class="zan-wap" style="margin: 25px 0px 0px; padding: 0px; position: relative; height: 70px; color: rgb(64, 64, 64);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229;&#190;&#174;è&#189;ˉé&#8250;…é&#187;‘,="" stheitisc-light,="" simsun,="" &#229;&#174;&#8249;&#228;&#189;“,=""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8px;"="">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