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理事单位 > 正文

浦东开发 从一片农田到“东方曼哈顿”

\

5月20日,外白渡桥上,一对新人正以陆家嘴为背景拍摄婚纱照。本组图片摄影/新京报记者 尹亚飞

\

浦东开发陈列馆复原的当年“浦东开发办公室”的场景。 翻拍于浦东开发陈列馆

5月30日中午,上海浦东大道141号,浦东开发陈列馆。

一群年轻人站成两排,笑着在陈列馆门前合影。

陈列馆前的墙上是一幅巨大的海报,身着灰色中山装的邓小平面带微笑,边上的配文写着“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这里曾是浦东开发办公室的所在地,见证了浦东开发的历史性时刻。141号也有着特殊的寓意:“浦东开发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个脚印。”

28年来,浦东一步一个脚印,从南浦大桥到浦东国际机场,再从金桥等四大功能区到上海自贸区,逐步完成了从一片农田到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历史变迁。

官方数据显示,浦东GDP从1990年时的60亿元跃升到2017年的9651.4亿元,占上海全市近三分之一,今年则有望进入万亿元俱乐部。打在浦东身上的“开放”烙印,让今天的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最为闪亮的路标,也是全球瞩目的一个重要地标。

进城,“到上海去”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对外宣布。

当时,一位新华社记者写道:从这一天起,浦东这个在当时的地图上还没有标上地名的三角平原让世人瞩目。

浦东陈列馆展出的老照片显示,四十年前,从浦西望向浦东,那里还是低矮的房子和阡陌农田。

今年36岁的叶浩,在浦东一家私企工作。他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从小在上海县三林乡长大。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光景,叶浩笑着抬高声调,“那时浦东人去趟浦西就是进城,叫‘到上海去’。”

对于儿时的叶浩来说,进城玩是最欢脱的时光。他记得,当时从浦东到浦西,需要坐轮渡才能过去。而从三林乡去城里,往返大概需要一天的时间。

进城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叶浩通常早晨6点爬起床,和大他几岁的表哥骑着自行车,大约需要20分钟的路程,就到了一个叫“恒大桥”的公交站点。花上1毛钱,把自行车寄存起来。

再坐将近1小时的公交车,就到了周家渡轮渡站。

叶浩记得,那时坐轮渡的人像一条洪流,看见船过来就一窝蜂地向上涌。他通常喜欢挤到船头,任凭江中激起的浪花打到自己的身上。风迎面吹来,海鸥从身边飞过,船摇摇晃晃的。

下了船,又要再坐公交车。大概是1个小时的光景,才能到离外滩很近的河南中路。下车后再走上20分钟,就到了目的地外滩。

叶浩说,那时他和表哥先要到外滩逛一圈,再去附近的书店里看书。等到了中午的时候,一人花两块钱吃上一碗素鸡面,开心得不得了。

浦东开发带来的变化,润雨无声地改变着浦东人的生活。

媒体报道,自1991年起,上海以平均两年一座跨江大桥的速度,相继建造了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奉浦大桥、徐浦大桥,直到2003年建成通车的卢浦大桥,彻底将浦东浦西连在一起。

叶浩“进城”的路也越来越短。1996年左右,从浦东到浦西有了直达的公交车。

而现在,叶浩从家开车到浦西,“不堵车的话20多分钟就到人民广场了。”

“浦东开发晚了,是件坏事,但也是件好事”

浦东的开发,被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有句流传很广的话说,八十年代看深圳,九十年代看浦东。

《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92年2月17日下午,邓小平听取关于浦东开发和发展规划的汇报,并审看浦东新区规划图。听完汇报后指出:浦东开发晚了,是件坏事,但也是件好事。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可以高一点。起点高,关键是思想起点要高。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

浦东人孙海萍记得,1992年,他从自家的半导体收音机里听到邓小平的讲话,感觉到社会在变,改革将进一步加大力度。

再后来,他看到身边的人命运出现转折:有村民养猪赚到第一桶金后成立公司,在外滩开起了珠宝店;还有村民去证券营业部炒股,赚得盆满钵满,住起了别墅。

1992年,国务院在关于上海市设立浦东新区的批复中指出,同意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

在这一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报告中专门提到了浦东。他说,要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出租车司机顾师傅曾经历过浦东开发的历史性时刻。1991年,上海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通车。当年在上海第三建筑有限公司工作的他,曾参与过南浦大桥的建设。那时他是一个电焊工,常在陆家嘴一带工地上干活。

顾师傅是浦东南汇人,他记得,“那时浦东发展的速度是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陆家嘴那边本来是一个贫民区,都是很矮很破的房子,没想到后来搞得这么好。”

浦东三林人曹善福也感受到了浦东的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他在三林镇上开了个小卖部。那时的三林镇上有很多工地,一到下班时间,很多工人涌入他的小卖部,喝啤酒、抽香烟,整个屋子挤得满满当当。

在陆家嘴一带,当年最有名的贫民区叫做烂泥渡。浦东新区展览馆中,搭了一个烂泥渡路1号的实景:两间瓦房和一栋二层小楼中间,夹着一条局促的巷子,靠里停着两辆黑色二八自行车,晾衣架横在两栋房子之间,上面挂满了各种颜色的衣服。

家住陆家嘴的朱大爷今年68岁,曾长期在浦东一家纺织厂工作。他回忆说,浦东开发前,他每天骑车上班时都会路过烂泥渡路。“烂泥渡都是矮房子,加高一点就是二层楼房。”

“28年变化太大了。”朱大爷目睹了陆家嘴从一片矮房子到上海名片的过程,刚开始是东方明珠,后来金茂大厦也建起来了,再后来632米高的上海中心成为了“中国之巅”。

浦东陈列馆展出的老照片中,陆家嘴在1994年以前是光秃秃的,由大片绿色的稻田和灰红色的棚户区组成。而现在的陆家嘴高楼林立,是全球金融机构的汇聚地,享有“东方曼哈顿”的美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