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理事单位 > 正文

朝阳探索“河长+警长+检长”工作模式 聘请“小河长”

漫步在东三环亮马河边上,清澈的河水波光粼粼,大片的绿植、河中的芦苇、岸边的柳树和郁郁葱葱的灌木相映成趣……水清岸绿的亮马河北岸成了周边居民的休闲场所。

然而时光倒退到2016年10月,这里原本是一个停车场,空中布满了高压线,地上有大量的违建,环境与周围的高楼林立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朝阳区左家庄街道与辖区单位协商,共同对这片区域进行治理,对河道北岸实施景观提升工程。街道建立了“街道+社区”两级河长制度,同时成立了“河长制办公室”,将亮马河分成新源西里、新源里和顺源里3个河段,3个社区设立“河段长”,同时发动沿岸10家社会单位确定“河段岗长”,并对三个河段聘请社区志愿者担任“河段管家”,形成全社会共治共管水环境的良好氛围。

“朝阳区位于北京城区下游,是连接中心城和城市副中心的廊道,由于承接大量上游城区来水和本区自产污水,且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长期滞后,区域内水污染形势曾经十分严峻。”据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朝阳区先后出工作方案和会议、巡查、考核等8项落实“河长制”的配套制度,建立起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和以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落实体系。

区域内河道分为清河-温榆河、坝河、通惠河、萧太后河四个河系进行统筹管理,全区38条主要河道和支流纳入河系统一管理,各级河长责任压力层层传导,带动全区43个街乡、23个区河长办成员单位,形成水环境治理的合力。

根据工作实际,朝阳区定制了河长工作手册,明确各级河长管护责任。各街乡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将河长制工作与疏解整治促提升、区委区政府重点工作、美丽乡村建设、环保督察工作等工作相结合,解决区域内污水直排、垃圾乱堆乱倒、涉河违法建设等水环境突出问题,形成了“属地牵头,多部门齐抓共管,多领域协同并治”的工作格局。

针对污水私排偷排、雨污合流等问题,朝阳区通过“河长吹哨,部门报到”模式,开展全区溯源工作,各街乡在辖区内开展地毯式摸排,建立违法排污单位动态管理台账,环保、水务、城管等部门配合各街乡,开展违法排污综合执法,严查重处违法排污行为,并限期整改,从源头实现雨污分流,从根源解决水环境问题。

在今年的“世界水日”,朝阳区启动了2018年“朝阳群众小河长”社会服务项目,计划全年在20家朝阳社区青年汇开展这项工作,招募400名“群众小河长”,并动员青年家庭参与河湖管护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志愿服务,助力河长制工作。

通过聘请“小河长”加强水环境监督管护,朝阳区发挥区、乡(街)、村(社区)三级河长作用,落实“三清、三治、三查、三管”工作要求,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实行一河一策,采取系统治理、水岸共治,解决水环境突出问题。

此外,朝阳区还探索“河长+警长+检长”工作模式,实现水环境督促、检查等工作的常态化。目前,水务与公安合作成立联合执法警务站,与检察院建立联动机制,共享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水行政执法等数据信息,增强执法效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