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理事单位 > 正文

北京市西城一胡同预留车位回家看老人停车免费


8月21日,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下岗胡同,一位市民骑车经过。

  下岗胡同

  下岗胡同位于西城区金融街街道二龙路社区,北起小口袋胡同,南至二龙路,全长150余米。

  下岗胡同中的“岗”,是丘陵、高阜的意思。这里原为明建京城时废弃的一处旧城墙,随历史变迁成岗丘残垣,民舍位于岗丘之下即为“下岗”,清代称“下岗儿”,1965年改今名。上岗、下岗均对地形而言,上岗现已不存。

  种下月季花 居民有了纳凉的地方

  下岗胡同的东侧有两栋楼,二龙路41号和43号楼,82岁的朱秀坤在43号楼住了28年。这两年,下岗胡同的变化特别大,她觉得住在这儿“太好了”。

  下岗胡同的西侧有家医院,朱秀坤说,原来医院门口三轮车、自行车很多,来来往往的行人还乱扔东西,胡同又脏又乱。

  金融街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疏整促工作开展之后,街道按照居民的需求,对胡同北口约80平方米的绿地进行美化改造,新增藤架、月季花和两个休闲椅,居民有了地方纳凉。

  胡同南口以前有一片约20平方米的荒地,“地方虽然不大,但不好看”。经过征求居民意见,街道在这里修了一块绿植微景观,并增加了一块刻有“下岗胡同”的石碑。与此同时,胡同里的墙面、路面也都进行了规范整修。

  自治管理停车 24小时有人看管

  停车是困扰胡同的一大问题,为缓解交通拥堵及停车难,二龙路社区经过多次征求民意,决定居民自治管理停车,成立了“4143”车友会,研究制定“自治公约”,施划40个停车位,并聘请管理员24小时无间断管理。

  白天,这些车位还开放给附近的企业停车,给车友会增加收入。

  朱秀坤介绍,为了方便年轻人来社区看望老人,车友会留出四五个车位,来看望老人的车,停几个小时甚至半天都不收费。

  作为社区党员,朱秀坤和邻居们每周五都要在胡同里捡烟头等垃圾,维护胡同环境。她说,现在比以前干净多了,也容易收拾,“现在下岗胡同又清理,又种花,安全、干净,美化得不错啦!”

  陟山门街

  “排叉街”走了 北海就像自家花园

  东连景山公园,西接北海公园,这条200多米长的街道就是陟山门街。作为两个皇家御苑的纽带,陟山门街曾是一条御道。不过,在去年年底之前,陟山门街最响亮的恐怕是“排叉一条街”的名号。

  作为一种传统小吃,陟山门街的排叉店门口常常排起大队,甚至有门头沟的居民来这里买排叉。

  二十米宽马路被挤成一米多

  86岁的杜昌基在陟山门街1号院住了60年,他说,以前这条街是文化街,是建设故宫、景山公园的工匠们住的地方,可是后来变成了商业街。做买卖的逐渐多了起来,卖排叉的、卖干鲜果的、开餐厅的,还形成了早市,每天能停几十辆车,二十米宽的马路被挤成了一米多宽,都是车和人。

  “我老伴儿这些年都不愿多出门,因为被路过的车蹭着过。每天就迈出大门两次,上厕所。”杜昌基介绍,有居民发急病叫120,车根本就进不来,救护人员扛着担架往里跑。

  外边人山人海,杜昌基就尽量在家待着,不出去。可是他家门口就是一家餐厅,厨房设在院里,做饭时噪音大,遇到刮风,油烟就在院子里“乱窜”。

  禁止货车进入 老人出门安全了

  疏整促行动改变了陟山门街的面貌。

  去年,陟山门街上的40来家小店铺陆续关门,街边清静了。为改善停车秩序,景山社区居委会和居民自治停车管理委员会共同约定,禁止出租车、大客车、商户货车进入陟山门街,“这下,老人出门终于安全了”。

  改造环境的同时,社区还加强了对老人的服务。

  杜昌基居住的小院有3户人家4口人,都是86岁,陟山门街今年实行物业管理后,年轻人经常上门帮老人干活,挪床、扔垃圾,非常周到。

  “现在一出门,一目了然,感觉非常清新、清亮,到处走一走、坐一坐,没那么嘈杂了,可以静心了。”杜昌基说,他每天6点左右起床,去北海遛弯或者爬景山,“就跟自家花园一样”。

8月21日,西城区什刹海街道陟山门街,东连景山,西接北海。

 


8月21日,西城区德胜门街道弘慈巷,长100米的“德”文化墙。

  弘慈巷

  整治发廊一条街 不晒毛巾晒文化

  西城区德胜门外的弘慈巷,地名源自始建于15世纪的宏慈寺,历史悠久。然而,就在几年前,这条不到400米长的巷子里,却处处挂满了“毛巾”。

  弘慈巷街巷长、德胜门街道城管科科长李振波说,整治之前,弘慈巷里有开墙打洞的商铺40家,包括发廊、饭馆、五金店等,店外经营、货车占道、广告牌乱放等问题很普遍。

  便道上不再乱“晒毛巾”

  “路边有很多理发店,都在便道上晾毛巾。到了晚上,商铺里的人就在马路上做饭、吃饭、打牌。居民出入不太方便。”年近七旬的王承德,自15年前危改之后就一直在校场口街9号院居住,切身感受到弘慈巷的变迁。

  王承德说,过去小轿车乱停乱放,“怎么停、怎么放的都有,巷子里经常堵车”,还有喇叭声、吵闹声,居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

  前年,街道开始逐步治理开墙打洞,“发廊一条街”清静下来之后,规范停车秩序提上日程。弘慈巷划了机动车停车线、非机动车停车线以及4处消防通道线。经过整治,该巷东西两侧共划停车位67个,供附近居民免费停车。

  为了美化环境,弘慈巷西侧和北侧的楼房还配备了绿植。在西侧德胜门街道办事处二楼阳台上,装点着近两百盆寓意高雅清廉的吊兰,给巷子带来了绿意。

  “德”文化墙晒出地区文化

  此外,巷子里还建设了两处文化墙——“德”文化墙和“德邻”文化墙。“德”文化墙全长100米,墙上10组内容从北向南分为“以古提气、以今提神、以廉提醒”三个篇章,讲述德文化的历史渊源、今日德胜门地区的飞速发展与人文风貌、廉洁文化。南侧的“德邻”文化墙全长48米,墙面分为7组内容,体现了德胜地区的共治理念。

  “过去便道都被占了,晚上出去都不能遛弯。现在交通顺畅,噪音变小,生活又安宁了。”从2008年起就开始做社区志愿者的王承德说,现在他们巡逻轻松多了,乱停车、堵车的问题都极少出现,居民们走在巷子里也舒心多了。

  北营房北街

  通往医院的“生命通道”打通了

  在阜外心血管医院住院部以北、百万庄大街以南,有一条长350米左右的街巷——北营房北街。该街东至北礼士路,西至北营房中街,过去存在开墙打洞、占道经营、违建遍布、交通秩序混乱等问题,甚至连通往医院的“生命通道”都被堵塞了。

  道路拥堵 烧烤摊吵闹声不绝于耳

  67岁的孙燕臣6年前搬到北营房北街,此后“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扰”。

  “白天不敢出门,路太堵了。晚上不敢开窗,羊肉串的味道直冲我住的九楼。”孙燕臣说,胡同的马路特别窄,卖水果蔬菜的、摆摊烧烤的,占据了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路上遍地都是乱扔的竹签子、酒瓶子,汽车也经常堵。到了夜里,吵闹声、划拳声、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饭馆要营业到凌晨三点。夏天不敢开窗,夜夜睡不好觉。

  北京市启动背街小巷整治行动后,展览路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对这里进行了整治。共治理22户商户,拆除12处约500平方米违建及24块广告牌匾,交通拥堵、环境恶劣、秩序混乱等问题得到改善。

8月21日,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北营房北街,一位市民走在步道上。

 


8月21日,西城区西长安街街道太仆寺街。

  安装机非隔离带 变双行为单行

  与此同时,通往阜外心血管医院的“生命通道”也被打通了。为防止乱象反弹,街道还在道路北侧安装了护栏并种植1.6米高的绿植。

  对机动车乱停乱放的问题,街道在道路上安装了固定的机非隔离带,并积极协调西城交通委将北营房北街改成单行车道。

  去年10月份,街道投入大量资金再次提升北营房北街的基础设施,恢复了小街昔日的鸟语花香,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再一次改善。

  “环境变了,交通通畅了,路面清洁了,居民幸福感强了。”孙燕臣说,这两年,胡同变化特别大,路灯变亮,环境安静,大伙儿越来越喜欢出来遛弯,晚上也能打开窗户了。

  太仆寺街

  准物业管理 垃圾桶每天有人清理

  拆除占道违建 统一美化外立面

  在太仆寺街4号生活了57年的田枫说,以前太仆寺街上好多饭馆,路面动不动就冒出黄色的脏水,街道破旧、脏乱,停车也很难找地方。田枫家的院子里,就有一个从事书籍装订业务的工厂,“咣当咣当的,扰民”。

  去年3月,太仆寺街在疏整促行动中,对商铺和街面进行了清理。

  今年3月,在街中间路面占了很大一部分的原八号苑违建得以拆除,长期困扰太仆寺街的交通拥挤和扰民问题彻底解决。

  按照“古朴、典雅、安全、安静”的标准,西城区城管委、环境办投入1.1亿元资金,对太仆寺街建筑外立面进行改造美化,整修沿街破损屋面瓦、屋脊、建筑外立青砖贴面,统一了建筑风格以及商业店面形象,部分地点增设绿化,突出北京四合院民居特色。此外,计划恢复部分皇家御马苑原貌,在胡同口设立景观标志,打造临中南海和谐宜居品牌街巷。

  木门换成铁门 屋顶的瓦都是新的

  田枫说,她家以前屋顶有三处漏雨,房顶檩子都断了,经过整修,屋顶的瓦都换了新的,“好看了,也安全了”。此外,她家原来的传统两扇木门也换成了带门禁的铁门,平房院进门处为方便老人行走还安装了扶手,行走更放心了。

  去年4月,太仆寺街实行准物业管理。因为居民反映垃圾桶比较脏、有苍蝇,现在物业人员每天收拾垃圾桶并打药,“夏天没苍蝇,干净多了。”田枫说。

  在中南海红墙西侧,有一条500多米长的太仆寺街。因明代衙署太仆寺遗址而得名的这条街,是一个集合商业、住宿、餐馆、教育、休闲娱乐等多种大众生活需求的综合社区。

  由于位置优越,太仆寺街街面集中了31家商户,其中11处涉及违建,20户涉及开墙打洞。商铺的临街违建和开墙打洞不仅损害了历史原貌,还造成停车、治安等方面的问题,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不便。

  采写/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A06-A0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