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理事单位 > 正文

相隔12年,两位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诠释何为一名“好警察”

\

\

\

摘要

40年峥嵘岁月,40年历史变迁。一代代公安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平安服务保障国家发展之路。

沧·海·桑·田 时·代·巨·变

在上海市公安局长宁分局,近千名的社区民警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平凡和奉献保卫百姓平安,这其中原新华路派出所民警费兴耀和周家桥派出所民警王沪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同为60年代生人的他们,见证着改革开放中的城市变迁,在时代浪潮下,他们钻研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一心服务市民,分别于2006年和2018年获得“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这横跨12年的荣誉,不仅是对两位公安民警的肯定,也是时代对“好警察”最好的诠释。

\

联 系 群 众

费兴耀:公开BP机随“call”随到

王沪荣:一条信息,拉近居民距离

\

90年代初,费兴耀来到新华路派出所工作,他的管段新华路街道是典型的“上海新里弄”,新老住宅并存,中外居民共居。辖区群众多了,管理难度也就大了,怎么样能有效管理辖区人员、让群众第一时间能够联系到自己,费兴耀自己琢磨出了一套工作方法,其中的“上门联系法”就是维系他和群众关系的纽带。

\

那个年头,通讯并不发达,手机还叫“大哥大”,费兴耀担心群众打派出所座机时自己在外巡逻,便印了一叠“警民联系卡”,直接向大家公布了自己的BP机号码,老住户都记得,当年那个年轻的民警挨家挨户敲开大家的门,“您好,有事按上面印的联系方法找我。”24小时待命的他,随“call”随到,辖区居民都亲切地他是“当代马天民”。

12年后

\

2002年,王沪荣成为了虹桥新城的一名社区民警。虹桥新城是当时周家桥90年代启动动拆迁后,第一批建造的高档住宅小区。王沪荣回忆道,这些居民很儒雅,但是不容易沟通,他们不跟社区民警打招呼,更不会让自己进门去聊天说家常。

\

“既然大家都成了‘低头族’,为什么不能利用手机发布短消息来提醒大家呢?”久而久之,每当有新住户入住以及节日前,居民们都会收到王沪荣编发的有温馨问候信息。

而如今,“微信警务室”已经取代手机短信成为了王沪荣与居民之间最常用的交流方式,他会根据近期辖区发案情况,针对独居老人、弱势群体发送不同的防范信息。王沪荣粗粗算了一下,他发送各类短信已有2000余条。从“线上”打开突破口,拉近了他和居民间的距离。

\

治 安 防 范

费兴耀:群防群治铸人防

王沪荣:智能设备为技防

防患于未然是治安工作的根本。在这点上,从警多年的费兴耀和王沪荣都有着自己的心得。

\

要使社区治安稳定,既要狠狠打击犯罪活动,更要加强平时的管理防范工作。

正如费兴耀自己所说,他在1998年自己组建了一支夜间巡逻队,每晚他都带队巡逻。有了守护神,社区安全性大大增强,盗窃发案率明显下降。睡在甜梦中的居民哪里知道,巡逻队每月额外发放的津贴都是小费是用自己节俭下的钱垫付的。当时,他生活并不宽裕。但为了社区的安宁,他毫不心疼地拿了出来。

\

\

可疑情况往往是居民最先掌握,“治安信息员”就成为了治安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几十年工作中,费兴耀培养了一大批活跃的治安信息员, 11年间为派出所提供有效线索150余条。

\

12年后

\

与其说是王沪荣更青睐“技防”,倒不如说是他是顺势而为。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让他能在小区里更好地推进技防设施升级改造:小区安装电子围栏, 48只监控摄像头全面升级,28扇楼道门统一升级为电子门禁系统,地下室还新增13扇防盗门,堵住了原先的漏洞。小区的围栏是扎紧了,不过王沪荣还琢磨着要在最贴近居民的家门上建立一道防线。

\

\

几年的工作里,王沪荣跟辖区的锁匠成了朋友,他仔细研究了所有门锁和钥匙,发现这其中的门道可不少:门锁也分A级、B级,而窃贼能轻易打开的往往都是A级锁。他希望让居民把门锁都换成安全级别更高的门锁。担心居民们怕换锁价格贵,王沪荣再三跑厂家商议价格,最终以低于市场价一多半的价格为居民们争取到了门锁,但居民们却并不领情:为啥要掏钱换新锁?

\

\

王沪荣便联系社区民警、居委会书记、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开始“四轮驱动”,大家分头做说服,并给每户发了一份《防范提示书》,恳切希望居民更换门锁,加强防范。在他的坚持下,如今的虹桥新城五道防线固若金汤。发案率从过去的每年七八起,下降到现在的一两起。

\

\

户 籍 管 理

费兴耀:实有人口建档管

王沪荣:巧用门禁底数清

\

辖区群众鱼龙混杂,但要进行管理可难不倒费兴耀,当时,他研究了一套“费兴耀工作法”。

\

\

在走访居民和采集治安信息过程中,费兴耀发现辖区内人户分离、房屋租赁及外来人口的情况很多。于是,便利用业余时间对地区人员住户进行了汇总分析,并用红、蓝、黄、白等各种颜色表格将每户人员按照常住、人户分离、房屋租赁和外来人口等情况进行分类收集整理,建立了便于管理的一整套基础手册型资料,这套资料被称为一薄五册。

\

辖区居民一户一档装订成册,同时还有境外人员情况表、公司企业情况表、辖区视线人员表和重点人员表等。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费兴耀还会定期及时对各类表格进行更新,做到对辖区情况明,底数清。后来这套方法成为了新华路派出所“实有人口管理法”的雏形,更是得到了分局和市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

12年后

\

在虹桥新城,王沪荣管理起实有人口,还要从安装IC门禁卡说起。为小区每个单元更换了门后,因为原来的门禁卡管理混乱,既不“禁”也不“卡”,早已名存实亡,王沪荣便动了心思要做实名制门禁卡。

\

\

既然是实名制,就要住户的姓名、住房、身份证等等信息,有些居民提出了自己的顾虑:个人信息都做在门禁卡里,隐私会泄露吗?

\

为此,王沪荣一户户上门为大家解释,“这些居民信息只有民警才掌握,其实派出所本来就能采集到这些信息,只是核实一下,请大家放心!”就这样,凭借着王沪荣的真诚和耐心,居民们纷纷前去登记信息,领取新的IC门禁卡。

仅仅过了一个月,小区里4000多户居民前来办理门禁卡,总数达到93%。一人一卡,各不相同,由卡到人,绑定手机:户籍自住的,人在户不在的,户在人不在的,来沪人员自购的,来沪人员租赁的,户籍亲属来住的,来沪人员投亲的……共分8大类13种情况,分类管理,限时限人。

新的门禁卡运行起来后,长期存在的“群租”这一顽疾竟也不治而愈了,而户籍信息也借此机会全部登记在册,分门别类,一目了然,为民警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

改革开放

40周年

从呼机到手机

从人防到智能安防

从手册到电子档案

……

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渗透在民警工作的点滴,尽管时间在不断向前,但优秀民警所保有的初心不变,两位特级民警只是一个缩影,在岁月长河奔涌中,还有更多这样一心为民的好警察,他们与时代交织,谱写了平安上海、平安长宁的美丽篇章。

审审核核:李彤华

值班编辑:禹亚钢

稿件来源:警民直通车上海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