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奏响我的人生交响曲
——2018年,我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生活变迁
我于1984年出生于云南大理宾川的一个小镇,一转眼已34岁并从警13年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的变革也已历经四十年的辉煌岁月。四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仅是弹指一挥间,在我们的生命中却有不朽的豪情,我们和时代一起走过了非凡的岁月,我们和时间一起见证了伟大的变革!在我的成长岁月中,从各个方面真切、深刻地体验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生活变迁和幸福收获,于是,我要深情地诉说,改革开放如何激情奏响着我的人生交响曲。
衣:美丽的蜕变
当我还很小的时候,家里有一台缝纫机,妈妈只要一有空,就哼着白族调拿出针线、找出布开始摆弄,在啪嗒啪嗒的声音中,一件件衣服、一双双鞋垫就会缝制出来,穿到我们身上。大部分时候,衣服都是深色的,那样的布料既耐脏又好买。只有过年的时候,妈妈才舍得买些浅色调的布别出心裁地用丝线绣上几朵花或者几个字点缀。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称“包产到户”)这一项新政策从1982年实行后还没几年,爸爸妈妈一有时间就风风火火跟着亲戚去干活,就更没空替我做新衣裳了。由于那时候爸爸妈妈只有几十元钱的微薄工资,收入低、布料贵,而且难买,当什么地方磨破、撕破了,妈妈舍不得丢掉,就洗干净了再缝缝补补多穿一些日子。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越来越好,爸爸妈妈加了工资,我们的家乡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街道、商店、超市,买衣服购物变得很方便。我的家乡大理宾川开始推广种植烤烟、葡萄、橘子等,爸爸在政府部门上班,妈妈在农业部门上班,他们的工作更加忙碌,待遇也不断提高,我的衣服也随着这一切的变化而变化——我有了漂亮的裙子、各式各样的衣服、小皮鞋……流行织毛衣的时候,妈妈又兴致勃勃地去和别人学,学完了买来织针、毛线开始“搞创作”。平针、上下针、扣花、圆领、鸡心领、背心、长袖……各式各样的毛衣凝聚了她的各种创意。改革开放不仅仅带来了我们物质上的巨大变化,更带来精神、思想上的提高和丰富。如今连购物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变革,连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等都成了现实。
从小到大,我的最好看的衣服,是爸爸到外面开会买的。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是开什么会,但是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因为爸爸从外面带回来的裙子、健身裤等都是非常流行和时尚的。随着我慢慢长大,就知道了更多的外面的世界:我们的州城在下关、我们的省城在昆明、我们的首都在北京、世界的联合国总部在美国……在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后国富民强,还加入了WTO,我们能够了解越来越精彩的“外面的世界”。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因为国家政策的改革和完善,让我们普通大学毕业生都有机会参加“公平、公正、公开”的公务员招考。因为对警察这一职业的向往,其“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社会职能让我可以回报更多的人,英语专业的我选择了监狱人民警察的岗位并顺利通过考试。当我穿上庄重大方的警服,对着爸妈练习敬礼的时候,他们眼眶含着热泪,一个劲地夸,我家女儿可美丽可神气了,这身衣服可漂亮了,改革开放政策真是越来越好啊,我家女儿当上警察了……
恍惚间,我又看见小时候穿着补丁衣服的那个小黄毛丫头,我要向伟大的祖国敬礼,感谢祖国的改革开放大好政策,让我们得到了美丽的蜕变,插上梦想的翅膀飞翔。
食:鸡翅膀之恋
小时候,只要家里杀鸡我就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有我爱吃的鸡翅了,紧张的是会不会有别人来和我分着吃抢着吃,因为我特别嘴馋,而且最爱啃鸡翅膀。逢年过节的时候,我们一家要费很大力气杀鸡、拔毛、清洗……妈妈把鸡肉和鸡足山上采来的冷菌炖到一起后,就安排我在厨房加火,我边“履行职责”边闻着香味边咽着口水边焦急等待。中途妈妈加水或揭开锅看熟不熟的时候,我也迫不及待地去好好看看。家里自己吃的时候,如果熟了妈妈就先夹给我一只翅膀,我便美滋滋地开始了自己的“大餐”,再默默祈祷到吃饭时另外那只也属于我。家里招待客人的时候,杀只鸡也是很奢侈的事了,这个时候妈妈就不会先分给我鸡翅膀,而是到上桌的时候夹给客人吃。每当那个时候,不懂事的我还一直怀着一点点期待盯着鸡翅膀,直到它去到客人的碗里我才很失落很伤心很懊恼地低下头开始吃,还委屈得泪花直转。
改革开放让我们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日子越来越好,让我们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和环境随时随地享受美味佳肴。于是,小时候我的鸡翅膀之恋执着而苦涩,而长大后的鸡翅膀之恋就美丽而动人了。家里不用积攒很久才舍得买鸡,也不用费很大的劲去杀一只鸡——只要什么时候想吃,就可以去菜市挑好杀好洗好切好,带回家再清洗一下,放到电磁炉上设置好模式和时间就去忙别的事,等回来揭开锅便可以动筷了。家附近有了很多超市,爱吃鸡翅膀的我可以想吃多少称多少。不仅如此,我们如果想吃烤、卤、煮以外的“外国味”,从外国走到中国的美食店随处可见,提供我们享用别有一番风味的鸡翅膀。
我庆幸,我生活在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我的鸡翅膀之恋已经越来越甜美;我坚信,十三亿中国人民也因为沐浴在改革开放成果中而让各自的“恋”得到实现和升华!
住:很大的愿望
改革开放,让我们普通人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就在家里搬进别墅的时候,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一个“很大的愿望”。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老家住的还是爷爷的爷爷曾经盖的土房,住老家爸妈不方便上班,住单位上分的宿舍又太小太拥挤,只能将就着唉声叹气老家单位换着住。有一次,爸爸到外地开会的时候把我带上了,我见到了新鲜的一切——“座谈会”上摆着糖果、瓜子等好吃的,我边吃边感叹这个“坐糖会”真好(就是一直“坐着吃糖”呢),那些糖果比家里的水果糖和酸梅粉更好吃,等散会了我还恋恋不舍地看着盘子里剩下的,怯生生地问服务员我可不可以带走……座谈会结束,我和爸爸去到接待他们的宾馆,上房间的时候我第一次乘电梯,觉得可兴奋可开心了,于是从一楼乘到顶楼、顶楼再乘到一楼一直不肯下来,直到有点头晕才恋恋不舍地回房。房间里的布置,卫生间的马桶、浴池,卧室里的窗帘、台灯这些如今看起来很普通的一切当时却让我深深陶醉,我像一只快乐的蝴蝶,看看这里、摸摸那里,等终于玩累了,我很认真地对爸爸说:“爸爸,我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愿望,我希望有一天我们家里也能住上这样的房子,那样我就心满意足了。”
怀着那个“很大的愿望”,我逐渐长大了。改革开放带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不仅仅有了贷款买房、住房公积金等好政策、好福利,还更新了我们的观念,懂得提前消费、优质生活。随着家庭条件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我们搬了好多次家。20世纪80年代末期国家提出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即所谓的“房改”,我们第一次搬进了爸爸单位上建的大宿舍;第二次是搬进了爸爸单位的集资房;1998年以后,国家提出了停止实物分房,改成了货币分配,同时培育和发展了以住宅为主的房地产市场,我们购买了外面的商品房并第三次搬家;现在还搬进了别墅……不知不觉中,我那个小时候的“很大的愿望”被实现了,而且实现得更快、更美、更圆满。
我们还欣喜地看到,国家的各项政策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零住房制度已经设法让所有居民能够享有适当的住房,让普通的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曾经的愿望,都将在改革开放带来的变迁中逐渐实现。
行:越来越简单的出行
小时候,赶集的日子是最快乐的,爸爸妈妈工作忙不能带我去,每次都由外婆带我去买点好吃的好玩的。可是因为路和车的问题带来的不便,让这份快乐打了很大的折。每个赶集日,外婆就带着我早早地去路口守着,等拖拉机或者货车一到(那时候还没班车),一大堆人就急急忙忙爬上去紧贴着站在一起,挤得都转不了身挪不了步。有时候天气不好,火辣的太阳或者瓢泼的大雨会让人乘一次车生一场病。如果没赶上车,或者外公的工资还没发钱带得少的时候(外公是退休老校长),为了省两块钱的车费,外婆就带着我去走小路,虽然一路上她都给我唱山歌给我讲故事,可是当我走不动开始的时候还是会哼哼唧唧的不高兴,外婆看看我脚上的小水泡也会无奈的掉眼泪,赶集成了我心中的“快乐并痛着的记忆”。
读初中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后来家里有了摩托车。等1999年我从宾川县到大理一中读高中的时候,家里的摩托车已经满足不了交通需要了,于是我每次都乘班车从宾川到下关,再从下关转车到大理古城。2002年我到昆明读大学的时候,可以18元钱买张火车票(学生价)就从昆明到下关,也可以乘班车,因为随着道路建设的投资和技术的更新,昆楚高速、楚大高速的路越来越好,缩短了我们路程的时间。高速路、铁路的兴建让在我们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工作后我已经学了驾照、也有了自己的车——可以只花半天多的时间从单位红河回到家乡大理;可以沿途欣赏美景、饱览大好山河;可以在感兴趣的地方停下车来体会民俗风情、地方特色,可以载着家人一起自驾游……日子在一天天变好,生活在逐渐改变,改革开放,让国家飞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路好了、车多了,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魅力大理、来鸡足山的旅游车辆络绎不绝,产出的柑橘、葡萄可以及时运出销售,开通的公交车深入村村寨寨,还本着“公交优先、百姓优先”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改革开放让世界在缩小,让我们的出行越来越简单。
乐:我们生活在无比美好的新时代
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家里买了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一到晚上,村里的很多人干活或者下班回来,吃完饭就相约着到我家里,里三层外三层地坐到电视机前开始欣赏节目。虽然当时的电视频道很少(我记忆中只有中央台和云南台),电压也不稳(看着看着就出现雪花了得调稳压器),但是能看电视是村里的男女老少最幸福的事。阿姨婶婶们嗑着瓜子,叔叔大伯们抽着那种无过滤嘴的老式春城烟,或者吸着烟筒,全神贯注地看着电视,生怕错过一个细节。记得流行电视剧《渴望》的时候,人数倍增、热情更高,每人都希望放的时间长一点、再长一点,等放完之后大家还要讨论一下剧情,期待明天能够早点放,这才哼着“悠悠岁月”逐渐离去。电视剧《渴望》的现象,也足以说明当时我们对业余文化和精神生活的热切“渴望”。
后来,家乡有了电影院,后来,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再后来,普通的电影院变成立体电影院……如今,频道越来越多的数字电视和更加方便快捷的网络电视,让我们可以享受各种电视剧和国内外经典大片。改革开放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明的同时,更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过去吃完饭我们只会守着台小黑白电视,如今大家的休闲和娱乐方式都丰富多彩:广场跳舞、健身房健身、球馆或者球场打球、棋牌室娱乐、茶室品茶、冷饮店品小吃、吃烧烤、KTV唱歌、逛街、旅游……很久以前,几年拍一张照片的爸妈如今也经常自己带着数码相机、摄像机到处“采风”。家里的电视已经更新换代了好几次,那台17寸的黑白电视却在我们的记忆中烙下了深深的记忆,它见证了我们曾经的无奈,见证了我们如今生活在无比美好的新时代!
通信:越来越近的距离
小时候,要和外地的亲友联系,常用的就是寄信的方式,寄出信后就一直盼啊盼啊,盼着回信能够快点到。遇到急事,就要多花些钱发几个字的电报,发一次父母心疼一次。遇到更急的事情就得打电话,当时的手摇电话程序特麻烦,首先要摇把子,通知邮电局,再由邮电局接通,不仅费时费劲,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是断话就是声音太小,你这边嗓子都喊哑了,那边还“啊、啊、喂、喂”地听不见或听不清。有时候看爸爸胳膊都摇酸了,邮电局那头还没信号,最后虽然接通了,对方说,早晨线路紧张,慢慢等吧,简直是说不清道不明。后来,邮局有了拨号电话,但是打长途电话时要登记、挂号、排队、预交押金等一系列程序让人等得头疼,打完电话看着话费单又心疼。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1996年,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家里的生活水平逐步有了好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当时很多人向往的生活,虽然初装费、选号费、电话机费都不便宜,爸爸妈妈商量以后还是咬咬牙在家里装了部电话,于是,打电话变成了很简单的事情。1999年,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大哥大、传呼机等已经流行了一段时间,因为我在外地读书,爸妈就给我买了个传呼,有什么事用家里的电话一呼我,我就去外面的磁卡电话机上插上之前买好的卡给家里回电话。有时候他们只想告诉我他们想念我,又不想让我回电话浪费钱,就打到人工台让服务员留下“8830(爸爸想你)”等等的数字,传递给我温暖的讯息。2002年,我读大学的时候,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为了联络的方便,全家人都用上了手机,要打电话、发信息、发图片,轻轻一按功能键就可以实现。
如今,虽然我在外地,监狱工作有时难免枯燥乏味,但是“美丽青春献监狱、呕心沥血育新人”的誓言却让我毅然无怨无悔地在这里挥洒所有男儿般的热情。我和亲朋好友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而且越来越近。我们可以通过在QQ上视频聊天,感觉就像“可视电话”一样真切实际;可以相互发邮件传资料、传贺卡;可以通过网络“飞信”免费发短信;有什么资料可以发传真等。微信的使用,及时的问候、方便的联络让彼此的距离越来越短!
改革开放40年,它在华夏民族的史诗上,真真切切留下了不朽的名篇,在民族复兴的画卷上,可谓浓墨重彩了一幅,它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奏响着我幸福生活的新篇章。回首自己的生活变迁,感受着城乡日益翻新的变化,我的心里充满无限的甜蜜和感动。如果把改革开放比作祖国大地上一缕强劲的春风,那么,我们80年代出生的人,就是春风过处的花草树木,我们享受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大步向前,我们是幸运的一代、幸福的一代!当我们放眼祖国大江南北的时候,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更加美好而和谐的画卷,政通人和、风调雨顺,老百姓的幸福与日俱增,中华儿女的梦想不断实现……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我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而由衷自豪,为人民的安康幸福而深感快慰,更懂得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真谛。让我们共同向祖国敬礼,向人民敬礼,向改革开放40年的累累硕果敬礼!
赵钰:云南省监狱警察,女,彝族,中共党员。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出版作品集《小荷才露尖尖角》《青春时代》两本。作品在《文学院》《监狱文化》《云南日报》《春城晚报》《云南政法研究》《法治云南》等报刊杂志发表近600余篇,作品入选《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新时期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作品获第四届全国“书香三八”征文比赛三等奖、第五届全国“书香三八”一封家书比赛入围奖、第四届全国“书香三八”征文比赛三等奖、杨善洲精神研究会征文二等奖、“煤炭情 中国梦”征文二等奖等。被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授予“优秀通讯员”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