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随着新时代人民法院事业的不断发展,上海二中院正以“精进笃行,大公至正”的姿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工作,服务大局,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司法案件,用铿锵有力的步伐阔步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法院职业背后既是一个个以法律和良知守护公正的法院人,也是一个个人间烟火里的普通人。
法庭上,判决书里,他们是法官、是法官助理、是书记员,法庭外,生活日常里,他们是父母、是子女、是朋友······当所有的身份、场景、情感凝结成了故事,成就鲜活的人物,那才是真实的他或他。
“上海二中院”特别栏目“人物故事”,讲述新时代里二中法院人的真实故事。
本期人物:法官 王冬寅
“尽心一点,周到一点,坚持把力所能及的事都做好,我就能问心无愧了。”
王冬寅声音明快爽朗,就如冬季的暖阳,充满正能量。
办公室干净而简朴,除了与家人、同事的照片别无多余的装饰。卷宗、文件、书籍,分门别类整整齐齐码在柜子里。看似不拘小节,但处处注重细节。
坚守在民事审判的岗位上双十载,王冬寅的工作热情始终如一。
2019年1月,王冬寅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对此,他谦虚地说:“我不过是做事比较认真而已。”就是这份认真,他在工作中对自己严格要求,拒绝做“差不多先生”。
初心: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997年,王冬寅从上海大学法学院毕业,心中怀着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大门。
初入法院,王冬寅从书记员做起,做着记录、外调、送达、归档等基础而繁杂的工作,他始终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细心”、“高效”,身边一起共事过的人给王冬寅贴上这样的标签。言及往昔,王冬寅感慨:“做事要细,手脚要勤,这是那几年书记员工作锻炼出的基本功,到现在依然管用。”
说是书记员,年轻时候的王冬寅更把自己当“学徒”,向资深法官们学习取经。
他感触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跟着袁月全法官(上海首位当选“中国法官十杰”的法官)接待一位老太太。
进电梯的时候,袁法官下意识地扶了老太太一把。之后,老太太动情地说:“这样关心老百姓的法官,我信得过你!即使是判我败诉,我也服!”
这件事,让王冬寅明白了老百姓的信任是多么珍贵。
他心怀敬畏,明白“法官面对的当事人有很多,但当事人面对的法官可能只有你一个”。
法官的工作,要摆事实、讲道理,但要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前提在于信任。信任不是靠一件法袍、一个法槌赋予的,而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经营出来的。
二十余年,当年青涩的小伙子,成为了民事审判的“老司机”。
但王冬寅始终铭记那份最初的感动,努力做一位让当事人心服口服、为当事人解决问题的法官。
“老百姓面对困境,求助于法院、求助于法官也是不得已之举,作为法官,有能力也有义务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他说这句话时目光坚定。
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在一起继承案件中,双方当事人是继母子关系,继母已经93岁高龄。
经调解,继子得到系争房屋,并付给继母房屋折价款;继母则要将户口迁往其侄女户籍所在地。
然而结案后,老太太在落户时因种种原因未能成功解决。
一时间,老太一面急需钱款治病,一面却陷入户口迁出无处可落的尴尬境地。
听闻这件事,王冬寅几经辗转,多次与公安机关及相关派出所联系。
最终,在公安机关户籍部门的支持下,老太太的户口迁入侄女房屋所在地的公共户口。老太太终于得到了房屋折价款,得以安心治疗。
双方当事人专程送来了“公正执法、为民解忧”的锦旗,向王冬寅表达感激之情。
“当事人相信我,我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因为我的工作,让他们的生活恢复安宁,一切都值了!”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匠心:于寻常处见功力,于细微处见真章
“王判办案有三宝:倾听、沟通、多外调。”王冬寅的助理调侃道。
王冬寅平常就是一个低调、随和,甚至有些“佛系”的人。面对当事人,他也从不摆法官的架子。
“咱们做民事审判工作的,越高高在上,当事人越不买账。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才能听到当事人的声音,反而会得到尊敬。”
虽然是位男法官,王冬寅的细心程度绝不亚于女同事。看似大大咧咧,工作起来,就变身成一丝不苟的“细节控”,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办案子的时候,王冬寅不仅仅听案情本身,也听前因后果,听当事人的所感所想。
在一起民间借贷案件中,他曾经听出当事人言语中的漏洞,步步逼问,最终当事人承认说谎、道出实情。
在一起抚养权纠纷中,他曾听出女方的不甘,多次做男方工作,让孩子趁暑假与女方生活两个月,最后女方解开心结,明白怎样对孩子成长更好,坦然“放手”。
有时候,案情繁乱如麻,疑云重重,他不仅坐下来听,更跑出去查。
为查清资金走向,他曾冒着40度的高温,辗转多家银行,查询双方当事人的银行流水明细,最终查明原告转账给被告的钱款经几名案外人账户又全部转回原告账户的事实,为被告避免了近40万元的损失。
还有一起社会影响较大的储蓄合同纠纷案,储户因信用卡内的钱款被人取走而要求银行赔偿。
若草率判决银行承担责任,一旦形成判例,将使银行面临极大的经营风险。
于是,王冬寅远赴天津开展细致的调查,发现ATM机被犯罪分子安装了盗码器和探头,最终保护了储户的利益。
“哪有什么火眼金睛,不过是想尽全力把案子办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良心:宁可把麻烦留给自己
“如欲办好案,功夫在案外。法官要解决麻烦,不能只盯着手上的案子。”王冬寅办案时,常常是全情投入,不厌其烦。
有一次,一对夫妻闹离婚,针对房屋和汽车的分割争执不下。
男女双方都说购房款是借来的,应作为夫妻共同债务;对汽车是女方财产还是女方单位财产各执一词。
一审判决后,债权人、工作单位纷纷起诉要求还钱、还车,于是牵扯到民间借贷、所有权确认等三起案件。
单从文书来看,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离婚案。但王冬寅看到了案件背后交织的矛盾。
为了使纠纷得以顺利化解,他主动出击,牵头四起案件的“一揽子”解决。
他多方权衡,兼顾执行效果,综合各方意见,精心设计调解方案,保护了各方的利益,使四起案件均得到圆满解决。
这个案例,也被评为二中院群众工作优秀案例。
有人问他:把一个案子办成四个案子不是麻烦吗?直接判也不难啊!
“难!难过良心关!案子办结,事情没有了结,这不是把麻烦丢回给当事人嘛!”
法官之上是法律,法律之上是良心。
做法官是个良心活儿,在公正裁判的同时,还要化解矛盾。王冬寅凭借自己丰富的办案经验和办案智慧,一次次化干戈为玉帛。
“
“我们办案子,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要经得起民众的检验。”
”
在王冬寅审结的近一千五百件案件中,无一起因质量瑕疵被上级法院改发。其中,以调解、撤诉方式结案的近五百件。
作为审判长,他更是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关好合议庭成员承办案件的质量,认真参与每一次合议庭评议,仔细审阅合议庭成员制作的法律文书。
遇到问题,积极通过专业法官联席会的形式进行探讨。
“我们要有一点情怀,一点使命感。不怕吃亏,不求回报,方有所成。“
亲友如相问,冰心在玉壶。
走心:择一事,终一生
爱笑的男孩运气不会太差。
王冬寅幽默风趣,热情真诚,上能与老同志一起聊养生,下能与90后一起刷抖音,在庭里很是“吃得开”。扎根民庭二十二年,他从“小鲜肉”变成了“大叔”,不变的是他明亮的眼神和温暖的笑容。
他爱管“闲事”
今天提醒一下结案进度,指出一个文书差错,明天送点膏药关心一下同事的颈椎。
作为庭里能力强、结案快的法官,王冬寅既关心年轻干警的工作,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又关心庭里同志的生活,谁家有个病有个难他都会尽力帮忙。
他是个“热心肠”
遇到经济困难的当事人,主动引导他们到相关部门开具证明,申请诉讼费减免。
遇到农民工讨薪的案子,他加快进程,尽早结案,让他们早日拿到工资回家过年。他还作为市妇联接听12338妇女维权热线专家成员,利用自己的业务专长,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咨询。
他是个“拼命三郎”
有一次他参加献血,当天顾不上休息,又马不停蹄投入审判工作。面对疑难复杂案件,他勇挑重担。
有的案件标的数额巨大,动辄上千万甚至上亿,他常加班加点埋头在厚厚的卷宗里;有的案件社会影响较大,涉及人数多,如某已故著名画家子女的法定继承案、某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子女的遗嘱继承案,审理工作量大、难度高,他多次组织庭审,甚至在所有的法庭都灭灯后庭审仍未结束,但从未抱怨,反而投入更多的热情。
办案之余,他还时时思考总结
在高院出版的法官智库丛书中,他参与撰写了《未成年人审判精要》一书抚养和探望权两节审判概要,分享自己的审判经验与心得。
“
有位当事人曾经写来感谢信:“非常感谢您耐心细致的工作,您的办案风格和效率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您对我而言简直如白衣骑士一般!”
近三年来,“白衣骑士”王冬寅,连续近十次获季度院办案之星,2016年被评为上海法院办案标兵,2015年、2016年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2017年荣立个人二等功。
于他而言,“择一事,终一生。”以良心守匠心,以匠心致初心,“我不过是走心而已。”
”
供稿:民一庭 石俏伟
文案:办公室 任夏青 /办公室 施 蕾
摄影:特 邀 阿 土 / 办公室 施 蕾
责任编辑:网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