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理事单位 > 正文

光明时评:涉房“微腐败”高发,提示反腐新动向

作者:丁远郭

浙江、辽宁、黑龙江、山西等地纪委的公开案例显示,近年来,公房出租、危房改造、拆迁安置房、棚改等成为住房领域“微腐败”高发区,不少基层干部借权力之便吃拿卡要、优亲厚友,严重侵害群众利益。

\

众所周知,住房问题是个大问题,不仅关系民生,也关系发展。“涉房”问题受到高度关注,直接原因是房价一路高涨,房子的功能属性已不仅仅是居住。作为有投资价值的不动产,无论是建房、卖房还是分房,都伴随着巨大的财富流动,也混杂着权力和利益的交换。因房出名或暴露的违法犯罪前赴后继,“房叔”“房姐”“房妹”层出不穷,就是这一现状的真实写照。

有城镇化和人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支撑,房地产行业火热和房子的重要性提升,有一定的必然性。我国商品房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看似主体多元、竞争充分,因而被一些专家称为“最公平、最透明”的市场。

然而,很多被蜗居之痛所苦、被高房价所累的人,可能很难认同这种判断。在他们看来,房地产市场又是另一番图景,有很多辛酸和黑幕,也成为官商勾结、利益交换的重灾区。各地纪检部门公开的涉房腐败情况,也佐证了这一点。

公租房、安置房等保障房领域的“微腐败”,更是涉及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保障和民生政策落实,看起来涉及的官员层级低、金额小,其实危害一点也不小。而且这种腐败是一种“蛀害”,一条蛀虫打通了一条寻租通道,后边可能一群蛀虫跟上来,腐败的传导和腐蚀效应同样不小。

备受关注又“高度透明”的房地产领域,为何成了腐败高发区?这是因为,房地产其实并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在整个房地产的产业链上,还有很多不透明的环节,且都与权力有着纠缠不清的关系。尤其是公房出租、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领域,更有行政权力的深度介入。黑箱之内必然滋生腐败,面对不受监督约束的权力,一个招呼可能比一堆证明更管用。

涉房“腐败”高发,除了证明房子的重要性,也提示了反腐的重点方向。反腐执纪不放松,就要紧盯这些事关民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

理“房腐”,重点是紧盯干部手中的权力,减少审批环节、减少权力干预,引入公众尤其是利益攸关者的监督,让房地产市场成为公开透明“无死角”的市场。同时,通过公共数据打通、权力清单公示等制度化手段,让以权谋房的行为无处遁形。这不仅有利于反腐败,还可能产生其他衍生效应,比如,让不合理的房价回归正轨。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