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这30张老照片,让你一览百年审美进化史!

从旗装、小脚到自信踏步的摩登女郎

从旧社会大门不出到顶起“半边天”

中国女性的一百年

是彰显自我魅力与价值的一百年

小编想与你一起翻一翻中国女性的旧相册,回望百余年来女性的老照片,可以感受到审美的进化,更可以发现女性地位与命运的转变。

\

一百多年前

清末的满族女性通常着“旗装”

梳旗髻(俗称两把头)

穿“花盆底”旗鞋

\

尖尖的“三寸金莲”限制了她们的活动

瘦弱的体型透露出“病态美”

\

△不堪一握的“三寸金莲”

在那个中国女性蒙昧痛苦的时代,民主革命家秋瑾在《敬告姊妹们》中写道——

那种“足儿缠得小小的,头儿梳得光光的;花儿、朵儿、扎的、镶的,戴着;绸儿、缎儿、滚的,盘的,穿着;粉儿白白,脂儿红红的搽抹着”,这是一种寄生生活,也是一种被奴役的生活。妇女要求解放,必须改变这种生活方式。

“我对男装有兴趣。……在中国,通行着男子强女子弱的观念来压迫妇女,我实在想具有男子那样坚强意志,为此,我想首先把外形扮作男子,然后直到心灵变成男子。”

\

\

△秋瑾的清末女装与男装

1903年秋瑾旅居北京时,曾登门拜访了日本女教育家下田歌子的弟妻繁子。繁子描述秋瑾“修长的身材有点向前弯,头上是浓厚的密发。穿着西式男装,横戴着的黑色鸭舌帽掩盖了半个耳朵。蓝色的中世纪西装,背心显得很不合体。因为西装袖子太长,纤细的手只露出一点在袖口外。手中带着一根细手杖。从又肥又大的西服裤下面,可以瞧见茶色的靴子。胸部的领带松松地往下垂”,俨然一“男装的美人”。

为达到男女平权而身着男装的秋瑾

或许想不到

女性着装变化的浪潮很快就来临了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到来,“文明新装”席卷新式学堂。女孩们上穿高领衫,下穿无绣文的黑色长裙。

\

\

这一身看似简单的着装,却突破了中国的传统观念。要知道,白色在中国历史的长时期内曾为丧服颜色,而黑裙在清代则为寡妇特有装束。

\

\

很快,“五·四”运动使社会风气更加清朗开放,女性地位也比旧时代更高了。新诗人刘半农开创性地将“她”这个汉字增添进了中国文字,白话新诗《教我如何不想她》,成了这个时代的音符。女孩子们也开始剪短发。在这之前女生剪短发还是不敢想的,说明当时思想已经比较开放了。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三十年代,旗袍日益盛行于世。中国女性从层层叠叠密不透风的宽袍中解放出来,通过玲珑有致的旗袍尽显美丽。

\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阮玲玉

那时,巴黎的时装新款几个月就能在上海开始流行。各大报刊杂志也开辟了服装专栏。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图流传甚广,为文明新装的流行起到了加速器作用。

\

△上世纪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歌星周旋

\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穿在旗袍外的大衣

而当时的许多文艺女青年也是引领着潮流——

\

△(左起)林徽因、吕碧城、陶斯咏

四处可见的穿旗袍的摩登女郎,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

\

\

△“民国第一美女”影星胡蝶

旗袍婀娜多姿,却不适宜进行工作劳动。进入新中国,前苏联的流行风潮深刻影响了中国。这时候的中国女性开始慢慢流行穿的“布拉吉”,就是从前苏联流入进来的。

\

\

△布拉吉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之后,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迅速响彻大江南北。中国女性也和男性一样成为建设国家的力量。她们朴实、坚韧,在各种各样的岗位上成为主角。很多女性喜欢剪成披肩短发,这样工作比较方便。

\

\

\

由于物质相对匮乏和朴素的审美趋向,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女性的着装都较为简单统一。

\

改革开放后,多样化的潮流迅速改变了中国女性的着装。大波浪、喇叭裤、墨镜、紧身衣……这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为女性增添了新的风姿。

\

△原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韩月乔

\

\

\

\

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中国女性,那就是刘晓庆。有人说,80年代是刘晓庆的时代。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漂亮”的女人。个性张扬的她,对中国人有一定美的启迪。

\

△刘晓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乃至新千年,人们的审美标准不再统一,小编似乎也没法选出典型代表了,而这正是“百花齐放,各有风姿”的时代写照。

\

\

\

\

如今靓丽的女性着装↓

\

与服装一起改变的,还有中国女性的妆容发型。

一分钟看完一百年来中国女性的妆容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