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科技 > 正文

工博会20年 见证中国制造“崛起之路”

1999年底,首届工博会在上海召开时,尚未冠上“中国”之名,彼时名为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这个区域型展会有1.5万平方米,展位数514个,参展企业412家。那时候业内流行一句话,“是骡子是马,到工博会上来溜溜。”

20年后的今天,工博会早已冠上“中国”之名(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成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拔尖的装备制造类大型国际工业展会,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地区进行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重要窗口。

作为中国唯一以“中国”二字冠名、历史最长的工业展会,工博会在中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孕育而生,又助推了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工博会20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以上,产值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

9月19日至23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汤彦俊 摄

9月19日至23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汤彦俊 摄

一方面,工博会是中国现代工业对外展示、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舞台,为促进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众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制造领域最新成果,如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长征运载火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都曾亮相工博会,有些还是首展首发。中国商飞等企业成了工博会的“常客”,2008年成立的中国商飞,2009年就携C919大型客机模型等参展,此后的每届工博会,只要有航空航天展,大飞机都不会缺席。

第20届工博会上,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高分五号卫星等60多件展品亮相,其中既有代表当前先进水平的宇航型号产品,也有军民融合的最新转化成果。

谈变化,八院高分五号总设计师孙允珠说,20年前,中国航天水平跟国际上有差距,“以前我们是跟跑,人家做什么,我们做什么,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而到了现在,我们基本上达到国际同类先进水平,卫星领域局部还超越了国际水平。”

9月19日至23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汤彦俊 摄

9月19日至23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汤彦俊 摄

孙允珠说,中国航天发展还是很快的,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上海航天几年发一颗卫星,现在一年能发几颗。

展馆另一侧,100余项参展项目亮相本届工博会中科院展区。中科院上海分院科技处副处长张涛告诉记者,中科院每年都会携一些创新技术来工博会上展示,比如今年上海微系统所的世界最快相变存储材料与嵌入式相变存储器项目,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的风云四号静止轨道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项目等等。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宋三年向中新网记者介绍,相变存储器是下一代存储技术,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脑等等。他介绍,研究团队从2003年开始做这件事,经过15年,从最原始的材料创新,到工艺创新,乃至整个设计,每个环节都有中国自主科研的部分,研究获得200多项专利授权。

9月19日至23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汤彦俊 摄

9月19日至23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在上海举行。 汤彦俊 摄

近年来,围绕高端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三大主题,工博会的发展开启了加速度,由航空航天、数控机床等代表的高端制造,占据了工博会的半壁江山。工博会已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发声”和展示的平台,不仅集中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制造实力和创新能力,还集中展示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模式与方向,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工博会是中外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的重要窗口,为促进中国与全球制造业创新链、价值链联动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博会走向世界的这些年,全球知名企业英特尔、西门子、ABB等接踵而至,漂洋过海来到工博会。2003年,西门子从德国开来一辆14节车厢的专列“自动化之光”,在当年轰动一时。

这些年来,很多境外企业纷纷携其最新研发产品、项目参展工博会,寻求合作,并开拓中国市场。

工博会举办的20年,中国制造也加快融入全球制造体系,机电产品出口扩大了17倍以上,国际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增强。许多中国企业借助工博会平台走向世界,如上海电气、依图科技等企业通过工博会,让世界了解了其最新产品、最新技术以及制造能力,从而了打开海外市场的大门。

20年来,工博会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壮大,展示面积从首届的1.5万平方米增加到本届的28万平方米,翻了近19倍;展位数从514个扩大到1.3万个,翻了25倍;参展企业从412家发展到2500多家,翻了6倍。而最让外界关注的“成长”不仅在量,更在于质,可以说,20载工博会是见证“中国制造”迈入高质量时代的一个缩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