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建设 > 正文

思南:青杠坝村建设绿水青山的“小康田园”

村办幼儿园。陈时安 摄
村办幼儿园。陈时安摄

宽阔平坦的大道两旁,香樟、桂花等绿树成荫,凉风送爽;山寨里,座座“小别墅”错落有致,分外耀眼;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夏日的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呈现一派美丽祥和之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而今青杠坝,只见来来往往的村民,个个喜笑颜开,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到2017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4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更是从无到有,目前累计达到1000多万元。

然而,往日的青杠坝,确实有几分寒酸。因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多地少、土壤贫瘠、水源困难。十多年前,几乎家家户户缺粮,每年到三四月就青黄不接,村民经常用青菜腌制成酸菜后拌红苕当顿,苞谷还未成熟就成了主粮。迫于生计,不少村民只能去挖煤。据统计,2002年以前,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200元。

是什么让青杠坝村从穷山旮旯一跃而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得益于村里良好的生态,因为没有水,我们就念好‘山字经’。”该村支书冷朝刚说,“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青杠坝村全力打造农村综合改革升级版,推动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已基本呈现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小康田园综合体。”

解码小康田园发展模式,拥有坚强的基层组织是其前提和基础。“多年来,以冷朝刚为‘班长’的青杠坝村党支部一班人,始终把赢得民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心党建引领改革发展,组织凝聚力强、战斗力强。”塘头镇党委书记吴廷彪说。

为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青杠坝村从抓村级民主建设入手,探索出“1+1”模式(村干部+村民),形成一套较好的村民自治机制。同时还成立村务监管委员会,加强对重点重大事项、重要工作进行监督。与此同时,村党支部采取1名党员干部帮扶1户一般贫困户、10户群众帮扶1户困难群众的措施,创新做好帮扶服务。

人心齐,泰山移。自然环境恶劣的青杠坝,在产业发展上“水路”不通走“旱路”。目前,经济作物从当初不足50亩发展到1700亩,形成“一基地四园区”(花卉苗圃基地、种植园区、蛋鸡养殖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乡村旅游园区)产业发展布局,培育起4个专业合作社,总产值达到3200万元。

为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产业发展,该村全力推动“一产为主,接二连三”。目前,全村已吸纳218户为种植业会员和养殖业协会会员,发展蛋鸡养殖28户、10万羽,肉牛、山羊养殖户5家,正探索建设3个养殖规模万只以上的林下养鸡场。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一期项目已投入使用,年产农副产品15吨。80余人参与共同建起服诚劳务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集休闲娱乐、农耕体验、度假养生等于一体的森林山庄公园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为给特色农产品拓展市场,该村招聘2名大学生专门从事市场分析、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商标认证、品牌推广、安全监管等工作,采取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的发展模式,成批量销售农特产品,抱团闯市场。目前,30%的初级产品通过与公司签订协议直接进入市场,70%的初级产品通过加工、包装,与周边大型超市和重庆、四川、贵阳等客商签订合同进入市场。

近年来,青杠坝还着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计划,修建了卫生室、游泳池、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小书屋,倡导人人栽树、户户绿化,全村绿地覆盖率达80%。村内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建设20余亩公墓区和150座沼气池,村民生活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

“一个好的模式总离不开好的利益联结。”冷朝刚说,近年来,该村的发展正得益于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村集体、市场之间的关系,理顺产业链、利益链,算好成本账、利润账,助推股权结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

据介绍,而今的青杠坝,农民均可从村集体按照田650元/亩、地450元/亩获得第一次红利;同时,村里采取按人计算的方式,将收入的60%作为红利二次分配给村民,村民再将分得红利的一半入股到村集体,收入的30%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基金,收入的10%作为贫困人口兜底资金。

“新的分配机制已成为全村发展的新动力。一个村美民富的青杠坝必将在‘小康田园’上实现新的飞跃。”冷朝刚对青杠坝的发展自信十足。(梁祖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