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银祥给鱼投放麦麸。
9月1日上午,忠县磨子土家族乡堰口村二组,山野弥漫着薄雾。不远处的鱼塘边,刘银祥和往常一样来回观察着鱼儿的长势。
今年38岁的刘银祥,家住忠县磨子土家族乡中塘村八组。他退伍后曾当过保安、从事装修、经营建材。在外打拼多年的刘银祥,看着3个孩子一天天长大,却无人照顾,便决定返乡创业。父亲生前承包鱼塘搞养殖长达10多年,受父亲的影响,他选择了渔业养殖。
为了找到理想的鱼塘,刘银祥走遍磨子土家族乡的小李、万福、竹山、堰口等村,发现堰口的水源充足、水质好,气候、海拔适合养鱼。
2015年8月,刘银祥流转土地70亩。“这里以前全是稻田,遇到大雨,沿河两岸村民的稻田都会被冲毁,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刘银祥说,为了避免今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他找来两台挖掘机,清淤、筑坝、引水、修路,用一年时间建成了鱼塘。
2016年8月,刘银祥投入14万元,从长寿引进草鱼、鲫鱼、花鲢等进行养殖。这几种鱼属于白水养殖,鱼儿生长慢,70余亩水面,年产量仅两万多公斤。由于水质好、生长周期长、肉质口感鲜美、无腥味,不愁销路。
“‘生态鱼’不是吹出来的,是靠不投鱼饲料、不投肥料、不投鱼药‘三不投’养殖出来的。”刘银祥向记者介绍,只喂养青草、麦麸、玉米,既保证了水质清澈,也让喂养出的鱼儿胶原蛋白含量高,肉质紧密。虽然养殖成本增加了,但它却成就了“生态鱼”独特的口感和营养。即便用专门的鱼饲料和少量化肥喂养,也会导致鱼塘水质含肥、浮游物生长,当然鱼儿吃了也生长更快,但这样的“饲料鱼”不仅腥味重,而且肉质不够鲜嫩。
“现已流转土地110亩,共投入170万元。”刘银祥说,今年喂养的草鱼和花鲢按每公斤16元、鲫鱼每公斤18元的价格计算,预计可实现纯利20万元,明年可实现纯利35万元。鱼类养殖是持续增收的生态产业,他下一步打算以发展休闲农业为主,将养鱼规模扩大到170亩,力争实现年产值100万元,年纯利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