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建设 > 正文

襄州区推进文化小康建设纪实:文明之花竞芬芳

今年,襄阳市襄州区已有1人入选中国好人、1人入选荆楚楷模、4人入选襄阳楷模、9人入选襄阳好人、20人入选襄州楷模。此外,该区推选新乡贤200多人,好婆媳、好邻居等700余人,注册的文化志愿者达1300余人。这是该区扎实推进文化小康建设的成果。

襄州区按照深入调研、样本先试、重点突破、精准实施的路径,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文化小康建设。

打造文化阵地

“文化是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幸福指数的‘动力源’。”文化小康建设工作启动后,襄州区提出,尽快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日,黄集镇姚刘村的薛秀玉像过年一样开心,喜爱跳广场舞的她告诉笔者:“没想到一个贫困村也建起了文体广场和大舞台,我们以后跳舞有去处了。”此外,该村还有占地300多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设棋牌室、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每天开放,供村民休闲娱乐。

姚刘村是襄州区大力建设文化阵地的一个缩影。为扎实推进文化小康惠民工程,襄州区在去年投入216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2305万元筑牢文化阵地:97%的村打造了道德讲堂和讲习所,91.5%的村修建或修缮文体广场,85%的村申报“百姓大舞台”项目……

重塑文明乡风

“全国文明村就是不一样!在乡村举办丧葬,竟然不放鞭了。”在双沟镇刘大湾村开展暑期社会调查的大学生胡晓瑞感叹。“以前,喜事铺张浪费、白事相互攀比,现在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不讲排场、不摆阔气,大家再也不攀比啦!”峪山镇毕岗村村民毕志军说。

在乡风文明建设上,襄州区围绕婚丧礼俗整治、家风家训建设、志愿服务普及、村规民约倡树、乡风民风评议等重点,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纠正乡风、民风方面存在的不良现象,努力打造文明幸福的新农村。

伙牌镇伙牌社区建立了评议队伍,结合道德积分的评定和道德档案的动态管理工作,实行“一户一档”,开展道德评议,集中挖掘一批身边先进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为教材,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建设美丽乡村

“让村民生活富起来,环境美起来,必须塑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的乡村思想文化体系,打造文化乡村。”襄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鲲鹏说,“文化小康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抓手,文化繁荣必将助推小康建设全面提速。”

在文化小康建设中,襄州区注重挖掘乡村特色文化,一批特色文化村脱颖而出。黄集镇毛岗村打造“诚信文化村”;伙牌镇老李家打造“孝道文化村”;张家集镇徐窝村收集整理先辈们的革命故事,打造“红色文化村”;朱集镇潘湾村立足万亩果园采摘,打造“梨园文化村”……

如今,襄州区坚持文化为魂,凸显乡愁记忆,文化小康建设搅活了一池春水。好家风、好家训促进好乡风、好民风蔚然成风,百姓宣讲、楷模评选、红色文艺轻骑兵让越来越多的群众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讯员 马丛林 薛文军 赵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