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人物 > 正文

修车师傅 正在消失的手艺人

1122088041_15129495122451n.jpg

人物:何德玉 入行:5年 地点:天通西苑

  每年大年初十就被客户喊回北京

  “我的车胎没气了,师傅您看看怎么回事。”一位骑着银灰色三轮车的保洁员把车停在路边。在昌平区天通西苑小区南门,太平庄中一街路口处,有个固定的自行车维修点,小区物业划定了4平方米区域,修车师傅何德玉跪在地上利落地取出内胎,检查漏气点。何德玉3岁时左手烫伤落下残疾,五根手指无法屈伸,这个圆脸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少言寡语,操起工具就埋头干活儿。

  每天上午7点,何德玉准时出摊儿,直到天黑才收摊儿回家。“补自行车内胎3元,电动车内胎5元,修修补补的利润低,每换一个自行车外胎能挣10块钱。”他指着马路两侧太平家园、天通西苑两个小区说,“服务对象主要是中老年群体,他们去菜市场习惯骑自行车,年轻人更喜欢用共享单车,车子有问题也不用管”。何德玉坦言,自共享单车出现后,修车的数量少了近一半。同时,随着外卖和快递行业的兴起,何德玉又开拓了新的业务群体——骑电动三轮车的快递员、外卖小哥。百世快递公司好几次联系何德玉修车,每次“出差”两个小时能挣200多元。

  何德玉的老家在黑龙江省嫩江县,全年的收入就靠家里的50亩地,一年到头仅两三万元收入。“老家主要靠机械劳作,家里的器械都是我负责维修,电动车、自行车相对来说容易多了。”何德玉说。

  2012年,何德玉在天通西苑门口驻扎了下来,一辆装满物件和维修工具的封闭式三轮车,已经许久没启动了,这辆三轮车是何德玉的“命根”。车身涂满白漆,车上唯一的标记是何德玉的手机号码。每年过年,不停有人打来电话要修车,何德玉刚过完初十就回到北京。

  收废品的老张是何德玉的老顾客,在老张看来,何德玉为人善良、勤勤恳恳,收费远低于周边其他摊点,“没有这个摊,老百姓修车还真不方便”。

1122088041_15129495122531n.jpg

人物:张维刚 入行:20年 地点:东直门南小街

  年纪大了还会继续干这行

  “当初办营业执照的时候,人家说店铺名称不能重名,我一想,得,就把自己名字给用上了。”如今,在高德地图或百度地图上搜索“张维刚自行车修理”,便会指向东直门南小街与门楼胡同交叉口西南50米的位置。跟网络中的照片不同的是,街面上写有“张维刚”名字的招牌已经不见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竖排二三十厘米宽、写有“修车 换锁 配钥匙”的小牌子。

  周末上午9点,张维刚在店铺门口的自行车车筐上垫了一块小垫子,坐在上面跟淘宝卖家商量着定做一块大一些的招牌。身旁一侧摆着已经跟随他快20年的架车杆,身后的房子被各种配件占满。这是他经营了20年的修车小铺,张维刚说,自打1997年来到北京,自己守在这里便再没有挪过窝儿。

  张维刚是东北人,在北京打拼20年后,言语中已经有了些“京味儿”,“其实当时来北京,对于从事什么行当根本没有意识。要说为什么一直当修车师傅,原因太简单了——不会别的东西”。

  与很多修车师傅不同,张维刚不觉得近些年自行车有所减少,即使共享单车对于生意有所冲击,但“还是有需要自行车的地方”。多年来靠修车的收入,张维刚也在北京成了家,“车铺和住房租金每个月四千五,再加上一家人的衣食住行,修车也能勉强维持”。

  虽然担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但张维刚并没有觉得这能给自己带来多大压力, “可能以后我老了,还是会继续当修车师傅,时忙时闲,偶尔跟街坊聊两句,这也是个乐儿”。记者 汪慧贤 田杰雄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