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三农 > 正文

配置村级“科技副职” 发力乡村科技振兴

 俗语“人勤地不懒”“土地不会辜负人”讲的是人与耕地怎样相得益彰的关系,假如人已经勤快了、或者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一个群体、一个村子相当基数村民的主观能动性,脱贫攻坚工作向土地要效益还怎么实现?打破“不信科技 信鬼神”的愚昧,改变口口相传需要突破技术共享的个人狭隘障碍、提升种植养殖技术含量,坚持走农业科技之路,是条路子、是个必然选项。设置村级“科技副职”岗位助力乡村科技振兴,是一个不错的抓手。从科技种植农业生产到崇尚科学物质世界观认知。

    近日,自治区工商联驻托万克喀尕吐尔村工作队、村“两委”组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举行镇党委新任命的“科技副职”正式任职仪式,村第一书记努尔力·尤努斯宣读了任命书,本村辖区汉族包地户王海进行了任职发言,正式走马上任,村级科技提升有了新抓手。对此,上下各级均寄以厚望,盼望可以借此新设岗位,能够真正打破村级农业生产技术匮乏等相关一系列问题,实现普遍的增产增收。工作队相信假以时日,这个村子整体农业科技水平预期会有普遍提升,提高同等耕地面积产值,助力这一个深度贫困村脱贫致富,在努力实现基本解决国家标准普遍生活贫富问题的同时,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不信沧桑 信鬼神”的腐朽、易感染认知形成正能量冲击,进而帮助村民尽快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主流国人群体,成为真正能让党和政府长期放心的人。

村级“科技副职”王海,作为村辖区内当之无愧的种植大户,植水稻20年,来村15年,种植面积1500亩,现在基本年净利润约50-60万。今日貌似不菲收入、被人羡慕不已甚至眼红动心思的背后,有王海当年冒着血本无归、倾家荡产的高风险,甘愿多年如一日不计时间、不计代价、不计成本改造戈壁滩、乱石窝,这部分巨大前期投入已经很难用金钱准确计算,这一点是经常被人选择性忽视,没有轻而易举、只需要躺着、伸手就能要白落这样的收入。这一点是所有来南疆包地从接收贫瘠土地、戈壁滩和乱石窝土地开始打拼的外地人共同的经历。可以说,作为本地种植致富的突出代表,像王海这样励志、艰苦奋斗、崇尚科学的经历,与很多村民形成了全方位的鲜明对比,在工作队实施扶心、扶志、扶智、扶贫工作中,是一个典型激励的理想人选。

村民麦麦提·艾萨很高兴:“以前看到我们村里的几户汉族包地户每年种地种的特别多、特别好,收入比我们高太多了,我们心里十分羡慕,也很奇怪怎么种的。现在我们可以直接找王海副主任请教、学习怎样种地、打药,盼望着可以多挣钱、早脱贫、早致富。”

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努尔力·尤努斯表示:“村民整体劳动积极性扭转,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但脱贫攻坚工作不能等。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一直是制约村子向土地要效益的大问题,这次‘科技副职’的选拔和任命、后续的履职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崇尚科学 反对迷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认知、观念,必须成为各级工作队在南疆不遗余力大力推广、村级扎实组织大力宣传、村民努力掌握的主流世界观、脱贫认知。这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一项最基础工作,离开这一种认知级别最浅显基础常识,很多貌似轰轰烈烈、砸钱无数的“伟大工程”很可能都只是沙摊地建房或沙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