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是清初时期的权臣,清军还没有入关,皇太极就驾崩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称摄政王;顺治元年(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从多尔衮这一系列的称号,我们也可以看出多尔衮手中的权力有多大,真正算的上是手握大权的权臣。年幼的顺治,在他的摄政下,几乎没有可以做主的空间,也因此,顺治一直对多尔衮怀着深深的恨意。
图片
一直以来都被讨论的是,多尔衮明明很有野心,手中也有实力,为何却扶持一个幼小的福临继位,而自己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呢?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和大福晋阿巴亥的儿子,阿巴亥深受努尔哈赤的喜爱,作为她的儿子,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从小就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和重视,除四大贝勒和乃兄乃弟之外,多尔衮是领有牛录最多的主子,超过了德格类、济尔哈朗、阿巴泰等人,在当时来说,也算是颇有实力的一位台吉了。
但是当时的多尔衮,更多的只是一位意气风发的少年,在有父母庇佑的日子,他还比较没有深刻认识到权力的重要性。直到风雨突来,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病逝,阿巴亥被逼殉葬。父母死时,多尔衮年仅15岁。眼看着母亲被逼死,他却无能为力,那个时候多尔衮,第一次对权力产生了极大的欲望。此后,多尔衮就随其兄皇太极征战四方,立下了不少战功。经过父母的变故,他已经不是当初无忧无虑的少年。
图片
崇德元年(1636年)正月初一,新年庆贺大典时,多尔衮首率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没有什么军功的少年了。当年四月皇太极称帝,论功行封,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已列六王之第三位,其时年仅二十四岁。从此更加受到重用。
直到皇太极驾崩,又并没有留下遗诏指定继承人,手握大权又素有军中威望的多尔衮,本也是对皇位志在必得。只是,想要皇位的不只他一个。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也是对皇位虎视眈眈。而且豪格实力并不比多尔衮差,也是素有军功的将军,而且他还是先帝皇太极的长子,身份上来说比多尔衮更名正言顺。二人一时间僵持不下。
图片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其实,如果多尔衮不管不顾,就这样拼尽全力去夺取皇位,他未必不能成功,只是当时清初根基不稳,一旦内斗起来,只怕他们憧憬的大清江山也就没了,所以多尔衮选择了退而求其次。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也不会便宜豪格,而且福临年幼,方便掌控,自己可以继续掌握大权。虽然没有皇帝的名义,却有可以和皇帝比拟的权力。
可是,多尔衮的摄政,终究是让顺治恨他入骨。多尔衮在顺治七年行猎时坠马跌伤,没多久去世,年三十九岁。顺治刚开始还顾及着多尔衮留下的势力,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并且下诏尊他为为成宗义皇帝,丧礼依帝礼。
图片
但是人走茶凉,一个死人的余威不会持续太久,何况顺治那么恨多尔衮,尔衮死后不久,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顺治趁机追夺多尔衮一切封典,还毁墓掘尸。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顷刻瓦解,多尔衮或许也没有想过,自己纵然摄政,总归也是出生入死在马背上打下大清的天下,结果死后是声名狼藉,就连尸体都不得安生。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帝发布诏令,正式为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如此铁案又再度被翻了过来。到此时,有清一代对多尔衮的评价算有了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