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史上最神奇预言:“刘秀当为天子”

话说当天下人反新莽风起云涌时,便适时出现了古代特有的政治炒作经典套路,那就是“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传得沸沸扬扬。

对于这个故事,似乎有多种版本,但内容核心基本相同。

刘秀虽然家道中落,但皇族血统却给他相对很高的素质。自幼聪明伶俐的刘秀,虽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要亲事躬耕(上古的农耕社会嘛,能治田产商粮也是主流本事也),但常怀鸿鹄之志的他,也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所以一有机会便与书结缘,刻苦攻读。

据史载,刘秀很早的时候,就追随中大夫许子威研究《尚书》,“通晓大义”。

后来,手头宽松了(基于刘秀既会种亩产万斤田又有倒腾经营粮食的商人头脑是也),他还入太学学习了几年,二十七岁时因要追随南阳起义总把头也就是他的大哥刘縯参加革命,于是退学回家连文凭也不要了(有存疑,有说是因家庭再次资金链断裂被迫返乡)。

在长安做最高学府的“天之骄子”时,刘秀也没闲着,除了恶补各种有用知识,他最感兴趣的就是发展长安的朋友圈。

因为要做大老板,人脉也是至关重要的,俗话也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

所以,在长安的那些年,刘秀积极参加各种社交圈子,尤其是皇室宗亲的“朝请”派对,他一定是最踊跃参加的,因为那里云集着各路高官和社会贤达,刘秀也靠这一招,积聚起了比他那公开在地方招兵买马十几年要闹事的大哥刘縯更高级、更优质的社会关系。

食脑的人就是不同,总能四两拨千斤,虽然场面上有时不大好看。

好了,现在我们回头讲讲“刘秀当为天子”的政治谶语是怎么一回事。

似乎中国的封建社会到处充斥着形形色色的政治谶语,尤其是到了王朝后期的时候,比如秦末的“大楚兴陈胜王”、隋末的“李氏当为天子”等等,说穿了也只是改朝换代的政治宣传而已,大概与前文所说的皇帝出生,史学家都喜欢给他们硬塞一个固定的“龙种”包装模式,如出一辙。即使不是唐末,还处于盛世的李世民时代也有“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居然还让英明的李世民吓得不轻,不死也脱一层皮的那种。最后杀伐果断的李世民甚至连武则天也不敢斩草除根,生生给她把唐朝撸了去,后悔都来不及了。

从这,你就知道了政治谶语的巨大杀伤力,简直等同于精神原子弹也。

所以,在“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出现的时候,本来就做“隔壁老王”偷了汉朝的王莽,说不慌张那才是假,明摆着自己的江山坐不稳嘛,再说龙椅还没坐热呢,这就被刘汉再夺回去,那多冤啊。

所以,后来两个造反的刘秀中的一个被王莽杀了,也是情有可原。

那么,这个政治谶语是后来真当了皇帝的刘秀,自己灌水“贼喊捉贼”传播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NO。

因为当刘秀还在家乡落魄地耕田贩米的时候,当时的微博圈就发出了这么一条相当劲爆煽情的热搜段子,想删也删不掉(有史为证)。

其时,从热闹的一线城市长安退学回家的刘秀正闲着,于是便和姐夫邓晨兴致勃勃地去拜访当时的名士蔡少公。

说是礼节性拜访,其实刘秀是有私心的。

因为蔡少公不仅是当时名士,私底下还是一个精通周易等神秘文化的著名乡村术士,很善于圆签解卦,尤其对当时流行的图谶特别有深研。

据说,这“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就是蔡少公从自己研究的图谶脱胎而来的。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人认为当时的另一个刘秀,才是最初的始作俑者。

那么,这个刘秀又是何方神圣呢?

原来,这个刘秀本来不叫刘秀,叫刘歆。据说是为了避皇帝名讳(汉哀帝刘欣),而改名刘秀。但有人却认为作为当时谶纬学巨擎的他,因研究出了“刘秀当为天子”的图谶后才故意改名的,动机相当不纯,换句话说他想当天子想晕了,最终不得好死。

关于刘歆的家世,说出来可能也会吓坏了你。和阴丽华的巨族背景一样,他也出身皇族,是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之后,西汉大儒刘向(大名鼎鼎的《战国策》便是其主编)之子。

而刘歆也是一个牛人,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天文学家,号称是“五百年一出的大学者”,此时正被王莽宝贝着(凭其三寸不烂之舌为王莽篡汉摇旗呐喊被赏识),当了一言九鼎的国师。

要说刘歆,确实是当时的文化巨擘,他爹刘向在汉光武帝刘秀出生的那年死后,更是占了“天下第一大学者”的名头,再加上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对图谶那一套深有研究,在谶纬学界也可以说是坐的头把交椅,他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的那种款式。

王莽“和平演变”大汉江山之后,急需文化宣传方面的吹鼓手,以稳固统治。而刘歆这个饱读圣贤书满口仁义道德的汉朝皇室宗亲,不仅不为大汉光复出谋划策,还为了博新主子的欢心,以自己学界和谶纬界巨头的名分,昧着良心说王莽篡汉是“天命所归”,是汉高祖授权的。用现代潮语来表述,简直就是一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汉奸”。

也正因为有刘歆这样一位出自汉皇室的吹鼓手的一通乱吹,对王莽新朝政局的稳定帮助甚大,王莽能做16年皇帝,他算是立了汗马功劳。

所以,王莽一高兴,立马封其为国师,非常得宠,可谓卖了一个好价钱,简直是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光辉典范。

既然君臣合作如鱼得水,为什么后来还被杀了呢?一切皆因“刘秀当为天子”惹的祸。也可以说他因谶纬起又因谶纬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也。

只因为此公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研究图谶太深入太得力,居然某一天研究出了“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他是这条谶语的第一个线索发现者和提供者,像蔡少公这样的乡村术士,对谶纬的研究估计连其皮毛都不及,所以说蔡少公首先发现“刘秀当为天子”是有点站不住脚的。

哈,说了半天谶语,居然大家可能还懵懵懂懂不知其为何物。那么,以下综合些资料正式介绍一下。

历史历史,考证考据一番,这种功夫是少不了的。

谶语,顾名思义,大意也就是迷信的人指事前预言、事后应验的话(反正那时候大家都信),基本上除了巧合应验的大都是鬼话(我就不相信一万个预言中没有一个中,概率上也说不过去吧)。

而“一语成谶”就是迷信中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不好的“凶”事(所以民间谚语说“好事不出门,丑事传千里”,估计就是催生于此),不吉利的预言,一句话说中了,就是“不幸而言中”(不吉利的事情,诅咒别人不得好死似的)。

据说“谶”是先秦间(甚至有人认为是早于春秋的,商周的甲骨文就充满了谶语卜卦意味)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一看就知是神棍的干活,关键在于你信不信,信则有不信则无),一般来说谶语分为谶兆(预言吉凶的先兆)、谶记,预言未来事象的文字图录,还有其它象谣谶、图谶、图书之类的名字,其实是一种政治性预言的抄本。它用口头形式流传时就叫谣言或谶语,而写成文字、绘成图形的就叫图书、秘记。

大家所熟悉的鱼肚子里的“大楚兴、陈胜王”什么的便是图书,而在大泽乡起义的吴广学着狐狸叫出来的声音,当然就是“谣言”了。

其实,陈胜、吴广们也未必就信这些谶,只不过赶时髦配合人们的需要,搞一下政治谶言进行欺骗宣传而已。

因为他们也曾响亮地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政治论断,说到底就是怀疑甚至于不信天子是龙种的说法。

既然谁都不是天生的真命天子,所谓的有异于常人那是带有某种目的的忽悠,这是传播世界的虚伪,比无赖还无赖的行为,这是真心话,信不信由你。

当然桥段不怕老就怕受,为了某种善意目的而进行的善意欺骗,那又另当别论。因为这根深蒂固的“王侯观念”,确实是盘踞世俗人脑子中千百年挥之不去,说是陋俗也不为过,你甚至不能矫枉过正,传统力量有时很可怕,这就是从众心理作怪,唯有利用罢了,这并不是什么大罪过,汉人是最讲智谋的民族也。

好,介绍完谶语,我们继续刘歆研究谶语的后续故事。

话说刘歆研究出“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之后,自是一番心中窃喜。

而且,为了喝头啖汤,于是忙不迭把自己的大名改成刘秀,想占得先机。

这正如《汉书》应劭的注中所言:“《河图赤伏符》云‘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故改名,几以趣也。”便窥见其奸。事实上,正因为有天神的提示,谶语的指引,曾经还坚决拥护王莽新中央的他,后来却策划谋反被杀。

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结果,当然是死于非命,自取其辱。王莽又不是傻子,你想造反已经很明显了,连傻子都看得出来。

何况王莽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符命即位的皇帝,和他玩谶语夺权,简直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徒然贻笑大方罢了。

当然,这是有争议的,因为刘歆改名的动机和时间有很多疑点,大家都有考据,谁也说服不了谁,也只能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地存疑了,不用理他。

只是这刘秀对刘秀,就让人想起了当时的两个对战王匡,即更始帝的王匡打败了新朝的王匡,倒是令人有点哑然失笑了。

好,既然弄不清楚,我们还是回过头说完刘秀和他姐夫邓晨,去拜访当时的名士蔡少公时发生了什么事。

据说刘秀和邓晨到了蔡少公府上时,其家早已高朋满座。因为时局变幻,所以当时人们最喜欢谈论的也是时政问题。

城府很深又善于韬光养晦的刘秀,自小就是一个不怎么喜欢夸夸其谈的书呆子(史书的通常说法),从来不喜欢显山露水,凡事基本上是先观察,谋定而后动,然后一击即中,不会瞎嚷嚷。于是,面对热烈的讨论场面,刘秀只是笑了笑,甚至有点胆怯地找到了后面的一个座位静静地坐了下来,像那些在学校常被欺负的小学生作派。

而当大家听到主人慷慨激昂地表露那个爆炸性的“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之后,高谈阔论的场面便瞬间鸦雀无声。

难道又要变天了?大家确实在心中都犯嘀咕。

“刘秀?难道说的是做当朝国师的那位刘秀吗?除了他有那个资格,估计没有其他人了。”沉默了一阵子之后有人怯生生地低声问道,生怕被官府听到捕了去。

“呀,哥们,别门缝里瞧人看扁了。天下同名同姓的不太多,我也叫刘秀,而刘秀当做皇帝,为什么不能是我这个种田的刘秀呢?”本来沉默寡言的刘秀,突然就鼓起十二分勇气对大伙半开玩笑地说。

刘秀话音未落,大家便寻声看去,却是一个乳臭未干的俊小伙,却像吃了大蒜一样口气那么冲,不禁哄堂大笑,都认为刘秀今天是专门来搞笑的(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常有此种揶揄镜头)。甚至于连主人蔡少公都觉得刘秀十分唐突,还想立马训斥他狂妄自大呢,平民都当不好还想当皇帝,哼哼。一如“明朝一哥”王阳明的状元父亲,也一直不看好自己处于青葱岁月的儿子能当战神和圣贤一样。

因为真人不露相的刘秀,在人们眼中从来都是碌碌无为的懦夫,也从来没有人看好他。

此时他离“昆阳歌手赛场”的碾压现场还远,离天王巨星更是有一大截历史距离,甚至当个小群演都困难的那种。突然就口出狂言,当然是令人大跌眼镜,怀疑刘秀得了失心疯。得过且过的无知燕雀,有时确实喜欢嘲笑鸿鹄的好高骛远,他们的认知水平就那么高。

从他当时“怯生生”的发言中,有人还分析出他当时确实信心不足。不过,当时有一个人却看到了他的实力,那就是他的姐夫邓晨。

因为邓晨素来知道自己的小舅子行事稳重妥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是那种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乱发空炮的人。他要是说了,就一定做到。于是也知道了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一定在这个乱世大有作为。

这样一想,于是邓晨心里倍感欣慰,暗暗欢喜,咱们家以后吃粥吃饭就靠他了。

据说,能看出刘秀志存高远的,还有后来排云台二十八将首位的邓禹。

邓禹年轻时也在京师游学,结识了稳重实干派刘秀。尽管刘秀很低调,但同样志存高远的邓禹,却看出当时还在太学求学的刘秀不是“池中物”,日后一定是一个非凡之人,从此生死相随,并助其打出了锦绣江山,自己也拜相封侯,功成名就,眼光不是一般地毒。

总之,不管鼠目寸光的蔡少公们如何嘲笑斥责,刘秀只抱拳揖礼,大步流星地扬长而去,心中是不是怒怼这帮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刘秀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去轰轰烈烈地造隔壁老王的反,同时童年的阴影也一扫而光。

所以在刘秀登基成了汉光武帝后的第三年(建武三年),即公元27年,当刘秀召在外的邓晨返回京师洛阳时,曾一起亲密地回忆往事和谈论老朋友,邓晨想起刘秀说的做天子这事(“安知非仆”),还半开玩笑地对刘秀戏谑道:“仆竟然做到了!”听后大家都会心大笑,豪情顿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