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提起老北京的城门,您肯定冲口而出“内九外七皇城四”。内城九座城门为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阜成、朝阳、东直、西直。等一下,您有没有发现内城九门里怎么没有复兴门和建国门呀?没错,复兴和建国两个门它不是老北京原装的门,而是后盖的。今天咱们就来捋一捋复兴门。

1945:复兴门的命名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民国时期的复兴门外。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4年,鸟瞰复兴门外。冯文冈摄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4年的复兴门门洞。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4年,复兴门城门。冯文冈摄

早年间,从西单附近出城需要向北绕行阜成门或向南走宣武门。1939年,也就是北平沦陷时期,日伪当局为配合所谓的“新都市计划”,在东、西长安街延长线方向各开辟了一个城墙豁口。1941年,西豁口处加筑了城台和券门,它虽不是正规的城门,但还是其以“门”命名,东城墙出口命名为“启明门”,西城墙出口命名为“长安门”。

1945年深秋,国民党政府从敌伪手中接管了北京市政。当时有市民建议把日本修建的这两座城门命名为胜利东门和胜利西门。当时在社会局做主任科员的沈忍庵认为,现今日本投降,正是复兴建设时期,我国长期遭受日本侵略,这两座新建的城门,不如一名“复兴”,一名“建国”,比较适当。社会局一听这俩名字不错,比胜利一门、二门强多了,于是拍板西边的叫“复兴门”,东边的叫建国门。

1952:复外宿舍区

1949年,复兴门外还是大片的农田和荒地。1952年,铁道部在这里建设的“邻里住宅”楼房,成为北京最早的楼房住宅区之一。

“邻里住宅”也称为“邻里单位”,它是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一种结构形式。1929年,美国社会学家C.A.佩里针对城市化运动带来的人口密集、住房拥挤、环境恶化、交通堵塞等问题,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概念。他主张以城市干道所包围的区域作为基本单位,建成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用地面积的“邻里”,居住区内除住宅建筑外,还要有日常需要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4年,铁道部职工宿舍 。李祖慧摄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4年,刚刚建成的铁道部职工宿舍。 李祖慧摄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5年,复兴门外的月坛南街市一条新形成的街道居住在这里的人们骄傲地把它称作“社会大路”。 叶祖兴摄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4年,复兴门外新建起的生活区。 李晞摄

1952年铁道部在复兴门外真武庙建设的住宅就采用了这个方式。真武庙“邻里住宅”也称“复外邻里”,当时共建有住宅楼房24幢,其中13幢位于真武庙头条南侧,是三层联排街坊式住宅,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并沿复兴门外大街南侧建设了副食和百货商场。

另外11幢位于真武庙四条,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是两层花园式住宅楼,坐北朝南,首层两户分别由东、西山墙开门;二层两户由中间楼梯入户。真武庙“邻里住宅”均为砖混结构一,木屋架,坡屋顶,外墙用水泥拉毛和横线条水泥抹灰。这些住宅楼房建成时,在当时周围空旷的土地上显得十分高大、突出。

真武庙“邻里住宅”建成后,到20世纪60年代初,这一地区又陆续建设许多住宅楼房,形成真武庙住宅区,包括全国总工会宿舍区、中央广播事业局宿舍区(俗称新302和老302)、国务院宿舍区、铁道部宿舍区(俗称铁一区和铁四区)等。由于建设时间不同,设计图纸不同,建筑材料不同,施工单位不同,这一地区的住宅楼房类型有16种之多。

现今真武庙住宅区中,当年在复兴门外大街南侧建设的13幢“邻里住宅”楼在20世纪90年代全部拆除。

1955:四部一会

1949年建国伊始,北京市政府就开始紧锣密鼓地酝酿着新北京的规划和建设。苏联专家提出以天安门为中心建设中央行政机关的设想;梁思成、陈占祥从保护古城风貌的立场出发,提出把行政中心设在西郊新市区的方案。两个方案各执一词。后来,年北京市政府,向中央提交了一个折中方案,在三里河、百万庄、朝内大街和西单北大街多个地点建设国家办公楼。这是一个遍地开花的折中方案。

1952年国家计委选择在复兴门外三里河地区建设一个以计委为中心的中央政府行政中心。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建筑师张开济被任命为工程主持人。张开济的方案采用周边式的布局,把基地分成五个区,中心一个区,四周各一个区。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宏大的规划1954年停止了。规划只完成了“四部一会”建筑群。张开济回忆:“假如能按照原来规划全部建成的话,其建筑总面积将达八九十万平米,中央多数部门的建房问题就可以在这里解决了。从而,梁思成先生维持古都风貌的愿望就基本上可以实现了,因为中央政府的用房大部分就可以建在西郊,市区内就不必大兴土木了,原来的风貌就比较容易保存下来。”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第一机械工业部坚持卫生工作经常保证了室内外的环境卫生,这是大家动手洒扫庭院。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卫生,第一机械工业部办公厅文印科打字员朱欣是个讲卫生的积极分子,每一次搞卫生她都积极带头做,不怕脏不怕累。她说:我们一定经常重视爱国卫生运动,保证身体健康。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9年,机关里的广播操,国家计委干部在做工间操。

晚年,张开济一直对这个半途而废的计划深感遗憾。他感到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莫大遗憾,更是北京的一个失去了的大好机会,一个不可复得的机会!”

1955年建成的“四部一会”办公楼,由一栋主楼和两栋配楼组成,地下2层,主楼地上6层,中部为9层,配楼地上5层,四角部分高7层,是国内最高的砖混结构建筑。

外形具有明显的民族形式,每座配楼各有一个重檐歇山大屋顶和两个重檐攒尖大屋顶。主楼则有一个更为高大的重檐歇山大屋顶,整个建筑群起伏有序,形成丰富的建筑轮廓线。建筑外墙全部为清水砖墙面,底层基座及大屋顶檐下额枋均为假石面,大屋顶局部用琉璃瓦,大片墙面的窗户内陷,以显建筑厚实稳健。今天,在众多千篇一律的现代建筑中,它仍然鹤立鸡群,非常惹眼。

1956:复兴门拆了

1956年,为实现“十里长街”贯穿东西城计划,北京市政府着手先将西长安街延长至复兴门,这是北京市扩展长安街计划的第一步,此后还将把东长安街延长至建国门。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4年,西长安街至复兴门街景。 李晞摄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复兴门附近的小马路,颇有古风。冯文冈摄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4年,复兴门内的民居。冯文冈摄

旧西长安街的西端原为西单路口。西单路口向西有四条老街巷直通北京内城西城墙。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激增,交通繁忙,西单至复兴门的道路不堪重负。当时的《北京日报》以《西单到复兴门道路改建施工的第一天》为题报道:

“过去一直是西长安街干道的尾闾,狭窄得像两个‘葫芦嘴’,每当假日和职工上下班的时候,行人、车辆拥塞在这两条只有五公尺宽的小胡同里,前簇后拥,密密麻麻。公共汽车经过旧刑部街和报子街,就像大胖子走在小过道里。尽管汽车司机把速度降低到像牛车一般,还得一个劲儿地按喇叭,街道上刺耳的噪音因此增加。汽车走过的时候,谨慎得贴着墙根的行人,皱起眉头,扫兴地掸起身上的灰土。其他大型汽车要从西单去复兴门外,就得绕出阜成门或西便门,白白多跑几倍的路程。住在旧刑部街和报子街的居民,不单为噪音所苦,还得整天把欢蹦乱跳的孩子关在院里,轻易不放孩子跨越门槛一步。”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4年复兴门内,十字路口有一个交通岗亭。冯文冈摄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6年,复兴门道路拓宽工程。李晞摄

1956年7月23日,西单到复兴门道路扩展工程正式开工。这次扩展工程拆除了旧刑部街、报子街、卧佛寺街、邱祖胡同以及复兴门城台券洞,计划当年先将道路修至35米,第二年再继续展宽到100米。工程之所以要分两步走,就是要“争取在国庆节前先打通道路中线13至21公尺的路面,方便全年国庆的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壮阔地直达复兴门。”

9月15日,西单到佟麟阁路一段率先打通,国庆节前又完成了佟麟阁路至复兴门一段。庆祝国庆节的游行队伍从天安门一直走到了复兴门。

1956年12月4日的《北京日报》以《西单到复兴门道路昨日完工》为题报道:

“新改建的西单到复兴门的道路工程,在昨天已经全部完工了。这条道路长1400公尺,宽35公尺。现在,自西单向西望去,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一直延伸到城外。各种车辆在上面迅速地行驶着。它将同西长安街一样有大小型机动车道和慢车车道线。过去那种道路狭窄车辆拥挤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了。”

随着长安街的扩宽旧刑部街、报子街、卧佛寺街、邱祖胡同全部拆除,复兴门城台和一段西城墙拆除,只留下一些地名还在使用。

1957:复外建起尖顶大楼——广播大厦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7年,广播大厦正在建设中。李祖慧摄

北京复兴门:只留下一个名字的城门,故事却说不完

1956年,复兴门外正在修建中的广播大厦的工地。 高宏摄

1958年,复兴门外建起广播大厦,占地4公顷,具有俄罗斯建筑韵味,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使用的综合大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我国国家广播电台,前身是1940年12月诞生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9年12月,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最早的电视设施在的广播大厦内;1961年在月坛公园内建成与之配套的高185米的钢结构电视发射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