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来,南方都市报、信息日报、证券日报等多家媒体持续报道了人人车二手车交易平台数据造假的问题。综合几家媒体的报道不难得出一条结论:人人车二手车交易平台的数据造假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形成了平台、员工和车商之间盘根错节的利益链。
图1:人人车寻求车商合作,以图数据作假
据悉,南方都市报的文章标题为《人人车包卖全靠“中间商”:车未上架先有买家》。记者通过走访云南昆明的二手车市场发现,人人车员工背着带有公司logo的书包四处看车,他把看上的车就地评估上架,而这些车的拥有者——二手车商在人人车平台上拥有个人卖家账号,账号里显示大量车辆已评估上架。
很显然,这就造成了人人车平台上交易繁荣的假象,但真实情况又是怎样呢?
记者调查发现,人人车和车商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车商通过人人车卖车、收车,人人车则利用车商刷单、拆单,让外界意味平台交易量巨大。
事实上,跟人人车合作C2B业务的车商都会在自己没有任何操作的情况下收到在人人车平台交易的信息,车商配合回传验证码后,很快就能收到完成车辆交易并缴纳500元-700多元不等的服务费短信,甚至还有完整的交易合同。一位车商在一分钟里收到了3、4台车辆的交易已完成的短信,显然都并非真实的交易。
通过这种“高端操作”,人人车获得了更多车源、交易订单量和交易佣金,人人车的周转效率从表面看上去也大大提升。同时,车商也可以获得更好的车源。双方暗自勾兑,拆单刷单,均有利可图。
其实,细究人人这样做的动机,无外乎人为制造虚假繁荣,蒙蔽投资人的双眼,让他们在投资时做出误判。一旦投资人毅然决然对人人车注资,那么人人车就得以续命。至于投资人的投资款项,人人车则并不会担心。只要它有利可图,哪管身后洪水滔天。
另外一组数据也从侧面印证了记者的报道。2017年12月网络爬虫的显示人人车车源量达到22万辆,但结合新闻爆料(12月人人车成交3.3万辆),考察转换率这一指标(3.3万/22万)仅为15%,也就是上架7台,仅转换一台。
在二手车行业,公认的行业转化率应在30%左右,人人车的转化效率连不及行业一半,严重拖了行业效率的后腿。如果去掉刷单量,人人车的实际的转化率会更低,或许连行业1/4都达不到。
2017年春节期间,人人车的品牌投放极为用力,其目的无非是希望赢取下一个接盘侠来用钱救自己。可是,核心数据才是最直接的,在第三方可查的流量、用户数上人人车份额如此之小,车源量又造假、注水,成交量也刷来刷去都刷不出来一个好结果了,不但失去了行业内的信誉,更因为大量劣质车源的涌入,让其失去了口碑。
人人车还能坚持走多久?这或许已经不在算作一个悬疑的问题。
文章来自: 咸宁新闻网 http://www.xnnews.com.cn
原文参考:http://news.xnnews.com.cn/qyxc/201804/t20180402_29927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