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小康人物 > 正文

他创建上交所 办公室里写着"我不下地狱 谁下地狱"

 
  当时发达国家的交易所都是以口头竞价交易为主。国内金融界人士也看好这种交易方式。因为交易的股票就那么几只,口头交易能制造气氛,使交易所不至于太过冷清。
 
  但尉文渊坚信,高科技日新月异,90年代新建的交易所就应该采用电子交易方式。他大胆地从上交所500万元筹备资金中抽出100万元来,搞电子交易系统。
 
  如此之大的跨越,谁也不能保证成功。交易的规则是什么,需要遵守哪些程序,当时国内连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负责电脑交易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接到指令后,硬是在半年内搞出了一套系统。
 
  1990年12月19日这天,上交所开业。
 
  尉文渊对这一天期待已久。但他来不及多体味,还有太多细节要在最后的几天内敲定。比如他从电视上看到纽约证交所开市时的敲钟颇具仪式感,他决定以敲锣的方式来开市。最开始找来的锣有脸盆大,而且单薄,敲上去没有一点浑厚之感,后来几经挑选他才看上了中意的铜锣。
 
  现在国内证交所交易员穿红马甲、管理人员穿黄马甲的惯例是自上交所开市留下来的。上交所大厅的色彩为冷色调,尉文渊认为,如果交易人员穿红色,整个市场的色彩比较鲜艳,气氛就显得有活力。他叫人去买红布,结果工作人员认为黄色更好看,擅自决定买了黄布。尉文渊重新叫人买红布做马甲。交易所开业时,因为已经做了几件黄马甲,于是临时决定管理人员穿黄马甲。
 
  12月19日这天,尉文渊起床后,一只脚肿得厉害,连鞋子都穿不上。顾不上太多,他向邻居借了只大号鞋,穿了一大一小两只鞋叫人背到现场。
 
  尉文渊一瘸一拐地和工作人员一起布置现场。嘉宾悉数进场,忙到后来他的脚肿得愈发严重,只有倚靠在墙上迎接嘉宾。11时是鸣锣开市时刻。时间正在逼近,来宾们还在大厅兴奋地议论参观,相当一部分人员没有进入开市仪式现场。按照设定的程序,尉文渊需要在上交所理事长授权下鸣锣开市。
 
  电子显示屏已经开始显示交易数据,现场秩序还没有得到维持。情急之下,尉文渊敲响了上交所第一声开市之锣。“如果我不发布指令,电脑就会全部乱掉。敲锣的时候,我都不知道交易能不能正常进行。”他事后回忆道。
 
  这也是中国股市第一锣。
 
  二
 
  此后几年内,中国证券市场发展速度之快,连尉文渊自己都没想到。筹备时负责电脑交易系统开发的工程师曾问尉文渊,设计的需求量多大,尉文渊说了3000笔,这一数值很快就被突破。
 
  上交所第一笔交易就跨越进入电子交易时代,这一点为中国证券市场规模化扩张、中国股民在短短几年内翻倍增长奠定了基础。
 
  尉文渊还首创股票无纸化交易,不仅节省了交易时间和投资成本,也杜绝了假冒股票扰乱市场的可能性。
 
  筹备上交所时,尉文渊就提出要创办一份证券报。取得新刊号并不易,但上交所需要及时传递交易信息。1991年4月,尉文渊创办了上交所内刊《上海证券》,它是《上海证券报》的前身。
 
  这份内刊一出刊就销售一空,几个月后发行量超过十万份。当时的媒体报道,一个卖茶叶蛋的老太太,看到卖《上海证券》比卖茶叶蛋生意好,于是改卖报纸了,不久后,这位老太太也成了股民。
 
  从创办内刊到正式出版报纸,尉文渊影响力日盛,市场开始揣摩尉的文章,甚至其中某一句话的含义。随着中国证券市场日益成熟,这一状况才逐渐有所改变。
 
  “过去我在报纸上讲话,行情可以变化个100点,现在一点都上不去,这是件好事情,说明市场大了,成熟了。”1995年尉文渊曾感慨道。
 
  尉文渊在担任上交所总经理期间的成绩,主要有市场扩容、推行国债期货等。1992年,尉文渊到美国考察了1个月,他深有感触,一个市场的健全与发展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开放,二是自由竞争。经过一系列变革,到1993年,上交所交易席位已从最初的50个扩大到6000个。国债期货也使得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得以很好地连接。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