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形象思维,求技巧实用,科学理论与科学精神十分匮乏。而苏颂特别强调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讲究严谨缜密的逻辑推理,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在古代显得尤为珍贵。
关于水运仪象台的原理与结构,苏颂在《新仪象法要》中有所说明:“兼采诸家小说,备存仪象之器,共置一台中。台有二隔,置浑仪于上,而浑象置于上,枢机轮轴隐于中,钟鼓时刻司辰运于轮上”,这是水运仪象台的结构组成;其运转模式是“以水激轮,轮转而仪象皆动”;至于效果,则是“备制二器而通三用也”。
苏颂创制的水运仪象台,一个最大的突破与特征,便是实现了观测的自动化。他充分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上层置放观测天体的浑仪,下层是演示天象的浑象,中层是使浑仪、浑象转动的机械装置。水流冲击轮轴,仪器开始运行,水运仪象台具有三重功效:观测天体运行,演示天象变化,木人自动敲钟击鼓、摇铃示牌、准确报时。
正是水运仪象台与《新仪象法要》,为苏颂争得了五项世界第一。
第一、二、三项世界第一,均为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的高度评价与定论,他认为“苏颂把时钟机械和观察用浑仪结合起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因此可以说他比罗伯特·胡克先行了六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了七个半世纪”;因水运仪象台的顶部设有九块活动屋板,他认为苏颂是世界上最早设计、使用天文台观测室自由启闭屋顶的人;又因水运仪象台可以循环往复地等速度运转,这种“擒纵器的水力传动机械时钟”,是现代钟表的先导与前驱。
《新仪象法要》中绘有水运仪象台的全图、分图、详图等透视图、示意图五十多幅,绘制机械零件一百五十多种,是世界上留存至今最早也是最为系统的机械设计图纸,为苏颂创下了第四项世界第一。
在《新仪象法要》中,绘有星图十四幅。为免图像失真,使绘制更加精确,苏颂采用圆、横结合等新的绘图法,绘星一千四百六十四颗。而欧洲晚四百年观测到的星数,也只一千零二十二颗。西方科技史专家认为:“从中世纪直到14世纪末,除中国的星图外,再也举不出别的星图了。”苏颂由此创造了第五项世界第一。
水运仪象台落成之后,苏颂又研制了一台假天仪。假天仪也叫天象仪,是一种普及天文知识的仪器。与人们站在天球外观察天象的浑天仪不同,假天仪则可进入仪器之中,看到逼真的人造星空。因为这样的天象是人为模仿假造的,故名“假天仪”。在古代,欲将天象模仿制造得惟妙惟肖,技术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据相关资料记载,苏颂所造假天仪“大如人体,人居其中,有如笼象,因星凿窍,如星以备。激轮旋转之势,中星、昏、晓,应时皆见于窍中。星官历翁,聚观骇叹,盖古未尝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