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个国家的传承与延续的代表就是国家历史的连续性,如果历史的记载断了,这个国家就不复存在了,这也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为什么是: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为什么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前面作古了,那是因为历史断了,历史断了的直接证据就是历史记载没了。但是,历史还有另一个功能——警醒世人。蔡东藩则是将历史的警醒世人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我们从李保明的《浮生若梦:蔡东藩传》可以管中窥豹。 或许可以用“生不逢时”来描述蔡东藩空有报国的热血,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但我们又可以用“恰逢其时”来描述他对历史的演绎所折射出他的报国情怀和他对朝代推进的作用。 蔡东藩的一生都是在进行历史的演绎。1935年,会文堂书局将蔡东藩撰写的11部通俗演义与许廑父续作的《民国通俗演义》40回,以 《中国历代通俗演义》的总书名出版,这套书共计651万余字,分装44册。这是蔡东藩先生的十年心血。在这十年中,却发生了很多让人不能承受之重。 蔡先生的第一任妻子去世、第二任妻子和女儿去世、唯一的儿子也在鬼门关转了一圈。而他终身穷困潦倒,为了省些纸钱,硬是把纸张的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在吃的方面,他舍不得吃豆腐,而是吃豆渣。 面对这些困难,他却愈发坚定地去演义中国历代朝代的历史,从而唤起人民心中的民族大义和打破枷锁的勇气。 蔡东藩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并不是虚构的演义小说,而是让正史通俗化,并且将野史中约定俗成的事情补全在演义之中。每每在演义一个朝代的历史,他必须阅读大量史料,他在《唐史通俗演义》序言中申明此书“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 蔡东藩所做的《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介于正史与演义之间,由此,史家认为蔡东藩搞的不是“正史”,文坛认为蔡东藩写的“不是小说”。人们对他的偏见一直延续至今,中国当代编写的史学辞典、文学词典都不收这位辛勤的学人。但这并不影响该书的价值。它一出版,立即成为风行全国的畅销书。可蔡东藩自己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浮萍。不过对他来说,留下一书,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