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北洋军阀,大家的印象无外乎这样几个词:拥兵自重,军阀混战,贪污腐败,民怨沸腾。尤其是他们对学生、工人运动的血腥镇压,更让他们臭名昭著,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反派人物。
那么,真正到了民族危亡之际,这些曾经臭名昭著的大军阀又是怎么做的呢?
先说第一个段祺瑞。
九一八事变后,段祺瑞展示了很高的操守,日本扶持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后,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多次到天津秘密拜访段祺瑞,请他出山,高官厚禄随便挑,但段祺瑞每次都严词拒绝。
后来,为了避免日本人的要挟,段祺瑞举家迁来上海,公开表明自己的抗日态度。
日本暴横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惟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求。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准备,合力应付,则虽有十日本,何足畏哉?
在上海,他接受《申报》记者采访时说:“”
第二个是张作霖。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张作霖早年经历丰富,学过兽医,当过土匪,之后被朝廷招安,还在日俄战争中为俄军和日军打过仗,直到后来成为东北王。
张作霖是一个典型的旧式军阀,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北洋军阀中最保守的,他的很多举措都带有很强的封建色彩,一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甚至为了扩充实力不惜讨好日本人。
日本人帮我,我付钱感谢他,至于国家利益,我是绝对不会出卖的!
不过,虽然和日本人走的很近,但张作霖从未想过投靠日本,他曾对人说:“”
由于张作霖在东北的核心利益上拒不向日本人妥协,并多次戏耍日本人,最终导致了“皇姑屯事件”。
第三个是吴佩孚。
吴佩孚出身贫寒,中过秀才,在北洋军中摸爬滚打多年,在之后的军阀混战中,逐渐成为直系军阀首领,先后占领鲁豫地区,夺取了江苏、陕西地盘,后又夺得两湖,控制了中国的半壁河山。
从人品上讲,吴佩孚非常值得称道,一生不嫖不赌,不抽大烟,没有私蓄,不留田产,这在当时的军阀中是极为罕见的。
国耻传来空有恨,百战愧无国际功。无泪落时人落泪,歌声高处哭声高。
更难能可贵的,还是他的民族气节。1935年,日本搞华北自治,请吴佩孚做“华北王”。吴佩孚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并写了一首诗:“”
1938年,土肥原贤二和汪精卫都来拉拢吴佩孚,但他却说:“叫我出来也行,你们日本兵必须全部撤出中国去。”还对汪精卫的使者破口大骂:“谁跟汪精卫合作,这人必定下贱!”并拿出亲笔书写的文天祥的《正气歌》,让使者带回去送给汪精卫。
1939年12月4日,吴佩孚最终死于日本特务之手。
纵观吴佩孚的人生历程,就其前半生而言,确实是割据一方,祸国殃民,乏善可陈,但其晚年,又不怕日伪的威逼利诱,拒不当汉奸,很让人佩服。
最后一个是孙传芳。
孙传芳年轻时曾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冈村宁次曾是他的队长。在之后的军阀混战中,孙传芳逐步扩大势力,笼络江浙地方豪绅,进而占领东南五省,称雄东南,直到中原大战后,隐居天津。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成为日军的势力范围,日军大本营首选孙传芳执政华北。冈村宁次曾与孙传芳是同窗,又当过他的顾问,就亲自来做孙传芳的工作,均被孙一口回绝。
死于同胞之手,比当汉奸卖国贼苟活强上千倍。
孙传芳为了摆脱纠缠,竟皈依佛门,当了和尚。别人劝他,单身只影恐被仇家报复,不如投靠日本人。孙传芳淡淡一笑,说:“”
最终,孙传芳还是在1935年被仇家刺杀。
作为军阀,他们曾经的做法确实有愧于这个国家,但是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却又守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底线,甚至不惜以身殉节。这样的风骨,不得不让我们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