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事情,记载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诸葛亮在《出师表》表里写道:“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有人怀疑“三顾茅庐”这件事的真实性。我觉得应该不会是假的。为什么呢?
(三顾茅庐)
其一,这件事《隆中对》里也有记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其二,毕竟当时所有人都是亲历,包括刘禅,那时候也在世了。因此,诸葛亮不可能凭空乱说。
至于这个“三”字,是不是真是三次,那可不一定,可能比三次还多。不过肯定不会是一次两次,一次两次在古代汉语中,都不会说“三”。
最终让我们耳熟能详的“三顾茅庐”的那些细节,比如说去了诸葛亮不在,去了诸葛亮又在睡觉,去了张飞准备放火烧房子等等,这都是《三国演义》里面演绎出来的。真实的情形,可能并不是这样。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多次前去请诸葛亮,却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刘备多次去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都“恰好”不在,这是故意的,还是真有事呢?
(古隆中)
我认为,这是故意的。为什么呢?其实,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所做的一切,都是针对刘备的,都是想让刘备去请他出山的。他“好为《梁父吟》”,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他号称“卧龙”,还有,徐庶、崔州平对他的宣传,都是针对刘备的。(关于这一点,我曾写过专门的文章论述。)既然如此,刘备来找他,他为什么不在呢?就算真不在,刘备肯定留了信,说好久又会来。可是下次去,他依然不再。显然,他这就是故意的。
诸葛亮为什么会故意这样做?有人可能会说,他是为了“自抬身价”,让刘备重视他。
我认为,诸葛亮的真实意图,并不是在刘备面前抬高身价,让刘备重视他。要说抬高身价,已经抬得很高了,都叫“卧龙”了,还不高吗?而且,就算这么抬,刘备也不一定看重他。以刘备那样的老江湖,看的人多了去了。那时候,人人都在说自己很牛,说一句很牛,刘备就去找他,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事。
(刘备)
而且诸葛亮有法宝让刘备佩服他。这个法宝就是他深思熟虑的《隆中对》。只要把《隆中对》这样的战略大计给刘备抛出来,刘备一定会重视他。而事实上也是这样,“隆中对”之后,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如鱼得水,对他有多么重视。
那么,诸葛亮这样“扭扭捏捏”,究竟是做给谁看的呢?我认为是做给关羽、张飞等人看的。关羽、张飞等人不懂得天下大计,他们只服“出身”,只服“义气”,只服“武功”,恰好诸葛亮这些都不具备。因此,要让这个武将听他的安排,听他的计谋,只有托大。托大以后,刘备还那么重视他,最后还说“如鱼得水”这样的话,关羽、张飞等人才会尊重他。
曹操的谋臣就没有这方面的经营,因此曹操的谋臣没有做到诸葛亮那样的大成功。虽说司马懿最终获得了天下,但他不是靠尊重,而是靠他和他的子孙们“杀开一条血路”来实现的。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