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韩国人怎么看甲午战争:与中国相近 差异也明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国定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表述。为了全面准确地介绍韩国初中历史教科书对甲午战争的表述,特将相关内容完整翻译如下:
 
  成功实现近代化的日本也像西方列强一样走上了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朝鲜东学农民运动一爆发,中国和日本同时向朝鲜派遣军队。这时日本突袭清军,挑起了中日战争(1894)。战胜的日本与清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和台湾。但是由于俄罗斯等三国的干涉,日本返还了辽东半岛。
 
  甲午战争后,日本取代中国掌握了东亚的主导权,以从中国获得的巨额赔偿为基础发展成为强大的产业国家。同时还全力扩充陆军和海军军备,拥有了能够侵略周边国家的军事力量。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原文为满洲——笔者)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可以看出,韩国初中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甲午战争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由于东学农民运动,中国和日本均向朝鲜派兵,结果日本乘机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甲午战争的后果或影响,首先是日本通过甲午战争成为一个有能力侵略周边国家的军事强国,镇压了朝鲜的抵抗运动,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桥头堡。这场战争对东亚局势的影响则是导致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的瓦解。虽然并没有对甲午战争定性,字里行间还是表露出这是一场日本对韩中两国的侵略战争。
 
  那么韩国高中的历史教科书又是如何叙述甲午战争的呢?还是先把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完整翻译如下:
 
  中国曾试图掌握与北京很近的朝鲜,将其作为防御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本国领土的“东方屏障”。为此,以壬午军乱、甲申政变为契机干涉朝鲜的内政,扩大经济侵略。
 
  日本一方面牵制中国对朝鲜的影响力的扩大,另一方面在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势力。日本把朝鲜视作本国的“利益线”,并进一步将其作为侵略中国东北的跳板。在这种情况下,以伊藤博文为首相的内阁在处于遭到反对派弹劾的危机下,就想以朝鲜的东学农民运动为借口寻找克服危机的突破口。
 
  朝鲜政府为了镇压东学农民军请求中国派兵。中国决定派兵,并根据天津条约通知了日本,日本以保护朝鲜内的本国国民为借口也派遣了军队。担心中日两国发生军事冲突的朝鲜政府要求两国撤军,日本无视这一要求,强占了景福宫,控制了朝鲜政府,然后突袭中国军队,挑起了战争(1894年)。战争以中国战败、日本胜利这样出乎国际社会预料的结果而告终。
 
  战后中国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退出了朝鲜半岛,割让辽东半岛和台湾给日本,支付二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中国为了筹措给日本的战争赔款,以领土和利权为担保向列强借款。于是列强的侵略进一步扩大,中国也沦落为半殖民地的状态。
 
  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相比,高中教科书介绍了近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对朝政策,指出中国为了将朝鲜作为自身安全的屏障,加强了对朝鲜内政外交的干涉,扩大了对朝鲜的经济侵略;日本则将朝鲜视为本国的利益线和未来侵略中国的跳板,不断扩大在朝鲜的势力。这样就造成了中日两国在朝鲜的对立,结果日本利用东学农民运动为借口控制了朝鲜政府,并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初中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对日本的影响,而高中历史教科书更多强调的是甲午战争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除了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甲午战争的叙述之外,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推出的多卷本《韩国史》也值得我们关注,因为作为官方机构(直属于教育与人力资源部的副部级机构),国史编纂委员会推出的史书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官方的看法。这套多卷本《韩国史》是根据时间顺序按专题编写的,其中的第四十卷是甲午战争和甲午改革专题。在谈到这场战争的性质时,该书认为“从十九世纪后期东亚的国际秩序来看,甲午战争是一场事先可以预见的武力侵略战争,但与其称为传统上一国对另一国的侵略战争,似乎更应该称其为成功实现国民国家的一国对尚以天下观定义自身的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是“中国、日本、朝鲜等相关国家间的国际秩序以日本为中心进行重组、同时决定了这些国家近代化方向的历史性战争”。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在朝鲜追求的最终政策目标是确保阻止俄罗斯南下所需要的战略设施,进一步强化江华岛条约签订以后构建的不平等条约体制,从根源上获得进行资本积累的各种利权,并最终将朝鲜变成日本的保护国”。
 
  该书还分析了这场战争对三个当事国的影响。首先对日本来说,由于确保了台湾作为殖民地,日本得以成为亚洲的帝国主义国家,同时以从中国获得的巨额赔偿为基础,日本加快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和军备扩张;其次对中国来说,不仅被剥夺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还割地赔款,开放具有重要意义的长江流域的产业地区,从而沦落为帝国主义竞相争割的对象,对内对外遭遇了封建王朝崩溃的危机。最后对成为这场借口的朝鲜来说,在战争中差点成为日本保护国的朝鲜除进行了空前的制度改革(甲午更张或甲午改革)之外,遭受了日军占领景福宫、东学义兵失败、闵妃被弑害等壬辰倭乱以来最严重的民族灾难。
 
  谈到甲午战争在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意义时,该书写道:“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围绕着控制朝鲜展开的战争,战争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传统的世界秩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日本成为该地区别的霸主,这是一场在东亚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同时,这也是触发当时在东亚地区角逐的英国和俄罗斯等帝国主义列强展开领土分割竞争的契机,因此也具有世界史的意义。”
 
  学界观点
 
  由于上述原因,韩国独立后各领域的学者都非常关注甲午战争历史的研究,从多个领域、多种视角研究这场对东亚中韩日三国都产生重要影响的战争。每逢重大节点特别是甲午战争和东学农民运动一百周年的1994年,韩国学界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讨论这场战争的历史。由于韩国学界关于甲午战争研究成果太多,因此本文将就目前能接触到的资料对韩国学界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重要成果作一介绍。
 
  虽说有很多韩国各界人士关注甲午战争的历史,但从学术角度研究甲午战争的主要来自四个领域的学者,即韩国史的学者、中国史的学者、日本史的学者和国际政治与外交学的学者等。虽然关注的是同一问题,由于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不同,关注的问题点和研究的视角也不尽相同。由于相关论著数量过于庞大,无法对其一一介绍,故本文只能对各领域学者研究的特点和主要内容做一些粗略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韩国史领域的学者对甲午战争的研究。由于甲午战争与朝鲜有着多层面的联系,因此韩国从事本国史研究的学者非常关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韩国史学者对甲午战争的研究既有宏观的研究如甲午战争与东亚局势,也有微观的研究如甲午战争时期朝鲜知识人的国际认识和世界观等,不过无论是宏观的研究还是微观的研究,都是从与本国史紧密结合的视角进行的。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韩国史学者多是从近代以后中国的对朝政策来探讨的,认为1882年签订的《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标志着中韩关系中前近代的宗属关系瓦解,此后中国的对朝政策就是利用中朝之间前近代的“属邦关系”,通过近代殖民地式的控制将其变为近代意义上的属国。结果“属邦问题”成为日本挑起甲午战争的借口。也有学者认为近代以后中国的对朝政策是中国为了阻止俄罗斯和日本的侵略、谋求自身安全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性战略,这种战略主要是利用1882年镇压壬午兵变出兵朝鲜、并进而把朝鲜改造成为近代意义上的属国来实施的。
 
  甲午战争是由于朝鲜爆发东学农民运动而致使中日两国分别出兵朝鲜,结果日本通过突袭中国军队而引发的。由于这种原因,韩国曾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没有东学农民战争就不会发生甲午战争,朝鲜也就有可能不沦为殖民地。针对这种认识,有韩国史的学者就指出日本的大陆侵略是早已计划好的,早在东学农民战争爆发之前,日本就已以各种形式展开了对朝鲜的侵略。东学农民运动爆发后,日本在接到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的情报当天就决定解散国会、组编混成旅团向朝鲜派兵。农民军进入全州城不过五天,日本就把国家运营体制转换为战时运营体制。如果再往前看的话,在1890年日本首相山县有朋就提出守护主权线、保护利益线的主张,而日本所谓的利益线就是朝鲜。换句话说,日本军部早就开始制订占领朝鲜的战略。因此从1890年起,日本对朝鲜的政策已经转换为军事侵略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