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最接近慈禧本来面目的历史小说

晚清光绪年间,戊戌政变后的某一天,皇帝被大阿哥打了,跑去向慈禧太后告状。慈禧面对众人跪下来求情,是这么说的:

“不能饶!”慈禧太后厉声道,“都是你们平日纵容得他无法无天,胆敢跟皇上动武!照他的行为,就该活活打死!”……“你们可放明白一点儿!有我一天,就有皇上一天,谁要敢跟皇上无礼,看我不剥了他的皮!”

几句话,教训了大阿哥,警告了崔玉贵(当时正在巴结大阿哥的太监),也收服了光绪皇帝。在寂静的殿廷中,光绪甚至还发出了唏嘘之声。而在面对珍妃时,慈禧又换了另一副模样:

她(珍妃)没法子一口唾沫吐在慈禧太后脸上,只能在态度上尽量泄愤,扬起脸,偏过头去,大声答道:“随便怎么办好了!”

面对珍妃这种直接硬顶的行为,慈禧太后却竟能忍了下来,只“嘿、嘿”连声冷笑着走了。

这就是《慈禧全传》中慈禧太后的形象,威严、凶狠,懂权谋,也十分能忍,面对光绪、珍妃呈现的是不同的面貌,而在其他的地方,又是另一种微妙的不同。

人性本就是复杂的,慈禧太后也就在这一处处细节中,变得面容更加清晰起来。和教科书中的形象不同,但这也许是最接近慈禧本来的样子了。

有“贵族气”的历史小说,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来面目的作品了

慈禧太后

很多人都看过或听过金庸小说,但曾经有一个人的作品被放在了与金庸并肩的位置,不是古龙,不是梁羽生、温瑞安,也不是去年刚刚去世的黄易老先生,他是一个历史小说家,名叫许晏骈,笔名高阳。

“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当年人们用这句话来形容他的作品受欢迎的程度。

按理说,流行程度如此之高的作品,该是些“大俗货”吧?就像金庸当年开连载时,也会加入许多奇幻媚俗的角色和情节一样,后经两次大修改,删削荒诞不经,才完成了经典化的转型。而高阳先生的历史小说,则一出现就自带“贵族气”,看起来根本不是“接地气”的作品。

有“贵族气”的历史小说,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来面目的作品了

高阳,原名许晏骈

由于出身的关系,高阳的小说有着别人所不能有的娴雅气度。典故信手拈来,枝蔓随处开花,特别是一些宫廷秘辛、官场隐事,他也能如数家珍般细细道来,中间草灰蛇线,关系出入,更能道得其中妙处。就算是功底深厚的历史学家,看他的小说,相信也会在知识和表达等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钱塘横河桥许氏,曾是晚清杭州城的名门望族。其父许宝朴是秀才,其祖许乃钊官至江苏巡抚。另外,许乃普(许乃钊兄,嘉庆朝榜眼,官至吏部尚书)、徐寿彭(南书房翰林)、许庚身(军机大臣)皆是许氏一门人杰。

有“贵族气”的历史小说,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来面目的作品了

许庚身

特别是许庚身,在同治、光绪两朝先为军机章京,后入军机大臣,在晚清“同光中兴”的那个时代,在清朝权力的中枢军机处任职长达近三十年(小说中也有体现)。所以从许家流传下来的典故韵事,某些方面恐怕连历史学家都不能及。

有着这一层家学渊源,再加上高阳本人读过的奏疏、典章,更是数不胜数,就形成了其书《慈禧全传》的一个特点:虽然他经常全文全段地引用奏疏内容,但这并不是拿来凑数,或者装点门面的,而是对情节起到了必要的推进作用。他对奏疏典章的精妙解读,常常令人拊膺而叹。

有“贵族气”的历史小说,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来面目的作品了

慈禧全传

从文宗驾崩慈禧走到历史前台开始,到张之洞病逝,晚清四大名臣陨落殆尽,清朝也很快迎来了末日。《慈禧全传》这部长达300万字的作品,经历的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

与其说,它记录了慈禧太后从后宫走到朝堂的权力之路,不如说它叙写了整个晚清政坛的众生相。

因为这并非是一部把焦点完全集中在慈溪太后身上的作品,而是通过慈禧太后,延伸出很多枝蔓细节。朝堂政治与晚清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万花筒般,在他的笔下敷演舒展开来。

虽说名为传记,但采用的方式是小说。虽说是小说,但又处处符合历史故实。这种呈现的方式,不是深谙熟稔那段历史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有“贵族气”的历史小说,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来面目的作品了

《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可以说形神兼备

此书的另一个很鲜明的特点是:没有回目。是的,它没有章节,没有小标题,煌煌三百万言,只有分成六部的书名。

第一部《慈溪前传》1册,叙述从庚申之变咸丰帝出逃并病死在热河,慈禧上台罢斥辅政八大臣,到慈禧决心抑制恭亲王奕䜣独掌大权结束。

第二部《玉座珠帘》上下2册,叙述从湘军的江宁捷报到京,同治帝亲政到染病而亡,慈禧重掌大权结束。

第三部《清宫外史》上下2册,叙述从光绪四年慈禧突然撤换军机大臣,慈安太后爆亡,李鸿章丁忧,到中法战争和慈禧万寿结束。

第四部《母子君臣》1册,叙述从醇亲王接到法军将领孤拔战死,李鸿章筹办海军,慈禧为光绪选秀,到光绪帝亲政结束。

第五部《胭脂井》上下2册,叙述从袁世凯告密,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珍妃被溺毙,到慈禧太后回宫,光绪帝痛失所爱心如死灰结束。

第六部《瀛台落日》上下2册,叙述从疆臣领袖袁世凯南下拜访张之洞,光绪、慈禧相继驾崩,到晚清最后一个汉人名臣张之洞去世,“旗人益孤”结束。

这就给人造成了一种恍惚。如果读得慢,就容易读到后面,忘记前面。要想通过章节来拾起记忆,那是办不到的。或者一不小心,书签掉了,忘记自己读到了哪一处,就又不得不要重翻前页。而正是在这样略显麻烦的翻找和回忆中,有时反而能多出许多趣味,得到新的感受,这也是读此书的一个妙处。

有“贵族气”的历史小说,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来面目的作品了

再进一步想,历史原本就是没有回目的。时间如流水,原本就没有始终。很多历史上的事情、人和遭际,并非一定都有个鲜明的章节,淹没无闻者,戛然而止者,消散如烟者,很多很多。只是后人回顾历史,才设置了各种节点,也才有了章节。

就像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人生,需要走过以后,才知道哪些是节点性的事情。

想通了这一点,更觉高阳先生作品的厚重与醇香。

有“贵族气”的历史小说,这可能是最接近慈禧本来面目的作品了

高阳 行书三绝句

这几天来,杭州下起了难得一见的大雪。到处银装素裹,约齐两三好友,白天出去赏雪,自是一番难得的乐趣。

古人还说,雪夜看禁书,这是一种享受。而我也想说,雪夜看看高阳的历史小说,不但是一种享受,而且更是一种识的提升,和美的欣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