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八国联军侵华的元凶,为什么谈判结果没有将责任指向她
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900年,当时还是清朝时代,慈禧太后作出了一个决定,就是利用义和团和清军对各国当时驻北京的使馆进行宣战,甚至在北京城四处都贴了告示,说逢洋人必杀。如此“嚣张”的行为,自然激怒了各国。
于是就爆发了八国联军向中国宣战,很快就攻占了北京,慈禧马上逃跑,赶往西安避难
她安排年迈的李鸿章出面处理此事。结果李鸿章和奕劻一起代表清政府,在1901年9月,签下了《辛丑条约》,可条约中并没有将焦点放在慈禧身上,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之一,就是当时虽然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但其实他们内部很多矛盾
比如说如何处理中国问题,大家的意见都不统一,当时实力比较强的国家主要是英国和俄国,还有德国。这些人对中国这么大的蛋糕非常有兴趣,希望可以借此将中国瓜分了。
而参战的美国,则持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以门户开放为政策,希望由原来清政府维持自己的管理就可以了
后来,德国统帅认为瓜分一事不适宜,可能会造成生灵涂炭。当时还有一位中国官员张之洞,一直在游说,最终主张瓜分中国的英国也改变了主意。
当然,不管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就是维护自己国家在华的利益
当年十月,德国找到英国,达成了协议,协议当中谈及重点,就是维护中国领土不改变,其他的沿海口岸都要自由开放,其实这也是美国提及的门户开放政策,在此,大家都表示了认可。
其实,就是想利用慈禧太后管理的清政府,为各国带来更多的利益,当然,也想使用慈禧太后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原因之二,就是当年八国联军侵华时,其实慈禧已经掌权40年
位置可以说是非常牢固,但同时随着太平天国被镇压以后,各地的实力派力量开始起来了,就如同在清政府,支柱大臣,其实就是一直拥护着慈禧太后,比如说李鸿章、张之洞之人,不管怎么样,始终都是站在慈禧一边,所以在谈判的时候,一定会明确不得有任何惩治慈禧太后的内容。
最终,在多方的谈判及磨合之下,慈禧太后最终没有成为此次条约的焦点
列强们依然希望通过慈禧这个平台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这才是冲突所需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