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滚动 > 正文

解决“心肺之痛”, 需改革生态文明体制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十九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毋庸讳言,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成为人民生活的痛点。要补齐这块短板,治愈这一痛点,下一步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是观念转变。长期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抓得不紧,除了发展阶段的因素之外,主要还是发展理念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常常为经济发展让路,甚至一些地方有“宁可毒死,不能饿死”的糊涂认识。这种观念必须改变,再也不能以发展阶段来搪塞、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了,更不能做生态环境保护为发展让路的事情了。这种观念的转变不仅仅是企业,更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转变观念。践行绿色发展方式,首先要做到规划必须是“绿色”的,金融政策必须是“绿色”,消费政策必须是“绿色”的。

第二是制度保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是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必须通过机制和制度的保障,国家已经建立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这是构筑生态安全的屏障。国家须通过转移支付让这些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有充分的资金支持,让在这些地区工作的员工和其他富裕地区一样,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国家繁荣的成果。同时还需让环境污染的制造者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样人们才能真正体现到绿水青山的价值,才能让其变成金山银山。

第三是城乡统筹。过去忽视了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乡村里面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情形比比皆是。抓生态环境建设,千万不能忽视农村地区。要认识到,只有美丽的城市,没有美丽的乡村,“美丽中国”是不充分的。必须把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议事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上做到城乡统筹、城乡兼顾、城乡平衡。“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生态环境问题上,农村也不能掉队。过去农村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牺牲和贡献,现在到了城市反哺农村的时候了。

第四是内外兼顾。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融合起来,与履行《巴黎协定》融合起来。首先在国内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好民众的“心肺之痛”,同时通过落实《巴黎协定》和积极参与联合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传播出去。一方面,中国应百分之百兑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的承诺,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把绿色的能源、绿色的技术和绿色的消费观念融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转型和生活方式转型之中。

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关系着民众的身心健康,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只有精准施策,方能提升建设效果,早日铲除民众的“心肺之痛”。(作者李俊峰系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原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