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袍加身,成为九五之尊或者是人上人是封建社会大家的梦想!正所谓,天子一怒,伏尸千里。谁不想一步登天,掌握生杀大权?所以,皇帝又称天子,他的旨意,顾名思义,就是“圣旨”,即神圣、庄严的指令或要求!
经常看电视剧或者史书的人,都听说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这句话的大意是:凡是天下的土地没有不是属于帝王的,凡是在天下水土上生活的人没有不是帝王的臣民。可见“皇权”的霸道!
不仅如此,我们还经常能看到,一些宦官或者内臣来宣读圣上的旨意,即圣旨,底下群臣莫不是恭恭敬敬,匍匐在地的!即便宣旨的人是他们所不耻、甚至是深恶痛绝的人。可见,古代圣旨的“威严”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圣旨都具有这种“威严性”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听说,现在的英国博物馆陈列了一张圣旨,每每谈到这张圣旨,无一人不哈哈大笑的!据说这张圣旨是乾隆皇帝写给英格尔国王的,至于为什么引人大笑!我们先来看下历史背景!
“西游记”大家都耳熟能详了,甚至我的爷爷都看了不下四遍了,虽然他是因为喜欢和记不住反复看的。里面讲的就是“唐僧取经”的故事。其实。在我国古代,是在晋朝,就有人远赴印度去“取经”也是比较早的一次“下西洋”,只是,他没遇到好的伯乐,就是明朝的吴承恩,所以他被后人所遗忘!而且历史上,大家都把“郑和下西洋”作为最早、最大的一次远行,对于郑和远赴海外的目的,颇富争议,有人说他是为寻找一人,但是更多的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展现我国富强,满足天子的虚荣感……
说这么多,只是想说,中国古代确实繁荣过,但盛极必衰,骄兵必败是常理!
乾隆在位的清朝应该是最繁盛的时期了,毕竟有他的祖先为他打下的基业。但是大清也是从他这开始走下坡路。有很多人认为他是败家子,把基业被败完了,还有人说,之前的繁荣只是假象,实际上清朝交到他手里的时候就已经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实了!
但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哪一种也有,担着什么样的职位,就要承担什么样的的责任。那个时候,最大的重要失误就是闭关锁国,也是闭关锁国,才会让那一份圣旨变成英国人笑谈的原因之一。
事情是这样的,乾隆以为国富民强,又自诩文明礼仪之邦,称自己“泱泱大国”,故不屑与蛮夷为伍,也觉得没有必要,所以闭关锁国,关门造车...以至于,消息鼻塞,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工业发展水平依然保留在以往水平!甚至也不学习外邦文化,语句不通。
据说,西方人一直好奇神秘的东方我国,故乔治三世派人来我国,意在通商之意,然而,乾隆不懂外邦语言,而手下懂语言的人又为了阿谀奉承皇帝,便极尽谄媚之词,把通商变成了来我国上贡和请求通商之意!
这下好了,乾隆虚荣心得到满足,自信心膨胀,很有成就感,且非常满意外邦的态度。礼物置之不理,就让人回信。这就是让人贻笑大方的圣旨的由来了。来看下圣旨的内容:大意是,朕很欣慰,你们也甚有眼光,看你们这么心诚的诚意上,而我国又是地大物博的,也不缺那点东西,你要想要瓷器丝绸什么的,行,朕就不缺那,随便赏赐你点就够了,至于来上贡,你们有那心就好了,路途遥远,舟车劳顿的,还是不要那么麻烦了……
可想而知,当乔治看到这个啼笑皆非的圣旨后的表情了,不忍直视!所以后来,它被留在了博物馆,难道是和我们把文物留在博物馆一样的意义吗?这么想就太天真了!这是讽刺,赤裸裸的讽刺!那次的访华失败,不仅让我们失去了变革机会,也让这些欧洲人看到了我们民族的落后和自大,以及骄傲自满等缺点!
所以他们不再对中国的王朝感到羡慕与崇敬,也不在感到神秘与恐惧。在他们看来,这样的国家迟早会破灭,早晚会被他们收入囊中!所以,他们敢把圣旨留下讥笑我国,敢不把中国放在眼里。因为,落后就要挨打,铭记历史,不忘耻辱,居安思危,是每一个中华民族应该要记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