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期间,远在北方的匈奴在这个时期再次昌盛起来,并且逐渐对中国边境造成威胁。汉朝建朝初期,高祖刘邦决心为后世子孙解决掉这个巨大的隐患,可惜在经历了那一场著名的白登之围后,再也不敢提出讨伐匈奴的主张。于是接下来的几代帝王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上位,这个麻烦才得到了有效解决。汉武帝也因为消灭匈奴有功,在后世的评价非常高。
他的前几任皇帝都是奉行求和政策,也就是将公主和王宫大臣的女儿嫁给匈奴当做和亲的筹码,历代都是如此大家也就习惯了以为很难再有仗可打了,但是汉武帝却反其道而行,偏偏要同匈奴人决一死战。他认为匈奴之患一日不除,大汉将永无宁日,于是全国开始了紧张的备战。本来按照两国的综合实力,匈奴是远远不如大汉朝的,可是难就难在匈奴骑兵作战的机动性太强了,而且来去如风完全和他们的主力碰不到一起去啊!在这方面李广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他曾经就因为数次率大军进攻却无功而返成为典范。汉朝士兵的战斗力是非常强大,也不怕牺牲可是也不能白白去到白塞冻死或者饿死吧。
毕竟事在人为,天无绝人之路。上天给了汉朝一位尚武果敢的帝王,同时也为他送来了天才军事家霍去病。这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将军,用什么解决了举国上下都无法攻克的难题,找了打败匈奴骑兵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霍去病只用了三个方法,就完美攻克了世纪难题并且应用到实战之中,常常以少胜多打地匈奴人听到霍去病就抱头鼠窜。
一:训练骑兵,以轻骑对重骑。
匈奴能在战场上自由穿梭,来去自如无非是因为战马的原因,一旦汉军大幅上马作战一定不会比匈奴兵逊色。而且匈奴的装备落后,不分重骑和轻骑难以将机动性发挥到最大。也有人认为匈奴号称马背上的国家,骑术一定比汉人精湛。当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战争不是一个人作战而是团队的力量,一个人再厉害团队不能合作也是没有什么用的,所以说骑兵作战个人的因素会变得很小,几乎不会有影响。汉人经过反复训练相比也会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而且中国人善于学习,而且聪慧不会比匈奴差。
二:霍式闪电战
这和匈奴的打完之后劫掠之后再慢悠悠的撤退不同,霍去病虽然作为汉人但是天生对草原有一种敏锐的熟悉。他在草原上就像是鱼儿回到了水里一样自然,他充分发挥了草原的特点进行迂回包抄夹击等战术,所有的战术都是围绕着闪电战而衍生的,即绝不恋战。偷袭本事匈奴人最惯用的手法,却没想到被霍去病用得炉火纯青,在霍去病的战争策略中一切都是临场发挥,这非常适应在草原作战的特点。
三:以战养战
这种策略古已有之,但是为何独独要在这里提及呢?原因就是,以战养战本来并不适应草原作战,因为草原太大万一迷失方向或者被围困将会再无翻身的余地。但为什么霍去病敢于采用这种方法,这就要从他的性格来分析了,霍去病不喜欢稳妥,一成不变的生活,对他来说就像是一潭死水,他喜欢冒险,享受险中求胜的成绩感。这其实在那时候犯了兵家大忌:“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但是,最后的结果就是大胜!霍去病凭借这种违背常规作战的方式打得匈奴节节败退,从无败绩,以五万骑兵,单刀直入插入敌腹,俘虏各大匈奴王等高层八十人!并且封狼居胥,名留青史!这也成为了古代将军们的毕生梦想。
但是霍去病却在不久之后病逝,一代军事天才就这么英年早逝,实乃大汉之不幸,匈奴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