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城外有七十二垡,多在房山、大兴,咱们这村,就是当年的阎仙垡。”张军言语中,对本地的风土如数家珍。“咱们村有两千多户,超市、澡堂、幼儿园,都有。”
张军是北京第三批“第一书记”。从房开控股集团选派到北京市房山区阎仙垡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岗位,年逾半百的他还未曾想过要休息。少时便从商的张军有着独特的经营天赋,他精打细算地为村子发展出智出力。到任八个月以来,争取各方面为村建设资金达四十余万,从村上走账0元,累积在村里安排的办公室里吃了四箱泡面。
从1997年到2012年,张军都是村里的村委干部(村委会主任),但这个2018年——挪了个地到另一个村去做第一书记的这一年,他却像是进入了全新的人生阶段,用不一样的身份和方法去做着全新的事情。基层经验已经十分丰富,虽然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但张军在尽自己所能去做他能做的。
阎仙垡村入村的路从主干道京深路拐入,两个入口是村民每天进出的必经之路,因为车流量大,路上有一些深深浅浅的土坑。张军看见了,马上联系自己施工队的朋友,通过自己原单位的资金支持等,现在正协调日期,准备开始修路;同时往来频繁的车流也在村口掠过,在张军来之前,这个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这条路发生过不少交通事故,还有几人因此丢了性命。”村民张秀业说。
路口的红绿灯。中国青年网记者 左橙/摄
2018年1月2日,刚过完元旦,张军就来阎仙垡村报道,第一眼就看见了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他动用自己的社会关系,联系到了交管和供电部门,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红绿灯于1月18日施工,23日完工,村民纷纷点赞。
村民灌溉使用的二十五口机井年久失修,无法保障村民的用水需求,严重影响了村民正常的耕种浇地,张军看了,心有不忍,便联系施工队,二十五个机井累积五十口,全部翻新,刷卡灌溉。
阎仙垡村不是贫困村,被定性为“软弱涣散”,这种情况没什么具体的解决措施,张军做了一些细微暖心的事情:为村内建设了党建文化墙,为村委会会议室和长廊增设了党建阵地和红色元素;阎仙垡村的国旗杆年久失修,张军便重修国旗,将破旧的国旗换成了全新的国旗。针对村里结对了两户困难用户,张军自费为一户解决了子女念书的书本费问题,为另一户修了房子。
第一书记张军。中国青年网记者 杨维琼/摄
张玉宝户由张军结对帮扶,他的老母亲前些天(07.10)过生日,张军知道了,上午十点钟去订了蛋糕,中午和村两委一块送到张玉宝家里去了。“老太太激动的哭了,这么大年纪,第一次吃生日蛋糕。”张军说。
农村的文化语境十分微妙。张军说,大妈和大姨,一字之差,这里头的差异可大了:大妈表示亲昵的称呼,大姨显得生疏礼。他说:“在村里碰见妇女就唠嗑唠嗑,喊个大妈,人心里不觉得生分。”村里一位90多岁的老党员去世了,张军也去灵堂拜,随份子。“到农村来,就要贴近农村,深入农村,把自己真正当这里的人,适应农村的文化语境。”张军说。
村里有个空房,张军琢磨着弄点文化建设,便将村里弃用已久的放映厅重新粉刷了白墙,配备音响设备和服装道具,并组建村秧歌队、合唱队、广场舞队等活动团队,让村民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时候跳舞有时候放电影,以后秧歌队水平上去了,再给他们联系联系商演赚点钱做经费。”
村里户数多。张军说,明年的计划是小型停车场和亮化绿化工程,让村子更加现代化。
为村子,他奔走各方,修路建灯安摄像头,修国旗抓党建搞文化。拉来的资金几十万,精打细算,自己默默吃了好几箱泡面。